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微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微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一、螺旋CT多时相扫描对小和微小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聪,魏统双[1](2021)在《血清miR-122-5p水平联合MSCT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清miR-122-5p水平联合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80例肝癌患者纳入观察组,收集同期进行肝癌筛查的健康人群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均进行MSCT检查,并检测血清miR-122-5p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miR-122-5p水平联合MSCT对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80例肝癌患者进行MSCT多期扫描共发现107个病灶,病灶大小为5~10mm;单个癌结节58例,2个癌结节17例,3个癌结节5例;病灶位于肝右叶50例,左叶27例,左、右叶3例;92个强化病灶中68个病灶呈明显或轻度较均匀强化,24个病灶呈不均匀强化,表现为肿瘤边缘环形强化、部分性强化、中心点状强化;MSCT检出率分别为动脉期88.79%(95/107)、门静脉期71.96%(77/107)、平衡期77.57%(83/107)、延迟期83.18%(89/107),综合多时相薄层扫描检出率为93.46%(100/107);肝癌患者血清中miR-122-5p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122-5p、MSCT联合检查与肝癌诊断相关的AUC为0.884,高于miR-122-5p、MSCT单独检测的0.766、0.795(P<0.05)。结论血清miR-122-5p水平联合MSCT可有效提高肝癌的诊断价值。

武义,朱玉莉,麦神忠,王金宝[2](2019)在《小肝癌螺旋CT诊断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肝癌螺旋CT诊断及临床资料。方法选取65例经手术病理学或临床证实的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螺旋CT诊断,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应用螺旋CT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 65例患者经螺旋CT诊断有63例患者确诊为小肝癌, CT诊断准确率为96.92%,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1, P=0.154>0.05)。65例患者共有128个病灶,经CT平扫后确诊的63例患者共检出84个病灶, CT平扫检出率为65.63%(84/128),其中单病灶35例、双病灶10例、3个病灶18例,增强扫描肝动脉期、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76.56%、84.38%、60.94%,平均病灶直径为(1.6±0.7)cm。结论小肝癌螺旋CT诊断具有较高诊断准确性,能够充分准确显示病灶部位、病灶大小以及病灶形态,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高启贤[3](2019)在《超声造影、增强CT及Gd-EOB-DTPA增强MRI对小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运用荟萃分析的方法,对国外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系统评价,从而比较超声造影(CEUS)、对比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ECT)及Gd-EOB-DTPA对比增强磁共振扫描(CEMRI)在检测小肝细胞癌(S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在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搜索2001年至2018年的一系列相关文章。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应用诊断性实验质量评价工具QUADAS-2(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studies 2)对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使用Meta-DiSc软件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PLR),阴性似然比(NLR),诊断比值比(DOR),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并计算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SROC),以此对超声造影、增强CT和Gd-EOB-DTPA增强MRI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使用基于x 2的Cochran-Q检验和I 2统计学估计异质性,并且使用Stata软件中的Deek’s图估计发表偏倚。结果:根据纳入标准选择了 38项符合条件的研究(出版年份介于2001年至2018年)。在提取的数据中,观察到超声造影、CECT、Gd-EOB-DTPA增强MRI三种检查均无阈值效应,但各样本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质性。增强CT、Gd-EOB-DTPA增强MR1的Deeks’漏斗图提示纳入研究没有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相对应的纳入研究基本上呈对称分布。超声造影Deeks’漏斗图显示纳入研究存在发表偏倚(p<0.05)。汇总 CEUS、CECT 和 Gd-EOB-DTPA 增强 MRI 的数据:敏感性:0.82(95%CI,0.79-0.85)、0.69(95%CI,0.66-0.72)和 0.91(95%CI,0.89-0.92);特异性:0.87(95%CI,0.84-0.90)、0.91(95%CI,0.89-0.93)和 0.91(95%CI,0.89-0.93);PLR:5.35(95%CI,2.25-12.71)、6.82(95%CI,4.67-9.97)和 9.88(95%CI,5.56-17.56);NLR:0.27(95%CI,0.16-0.44)、0.37(95%CI,0.31-0.45)和 0.10(95%CI,0.07-0.15);DOR:22.96(95%CI,8.96-58.86)、22.65(95%CI,13.90-36.94)和 125.53(95%CI,57.64-273.41)。SROC 曲线下面积:0.8888、0.8675和0.9689。增强CT亚组分析的结果表明,亚洲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明显高于非亚洲组。结论:1、超声造影、增强CT及Gd-EOB-DTPA增强MRI对SHCC都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2、Gd-EOB-DTPA增强MRI与增强CT和超声造影相比,在不失去特异性的情况下表现出更好的灵敏度和总体准确性。3、超声造影灵敏度明显优于增强CT,诊断特异度明显逊于增强CT,两者的诊断准确率相当。缩写:CECT=对比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EUS=对比增强超声,CEMRI=对比增强磁共振,Gd-EOB-DTPA=钆塞酸二钠,CI=置信区间,DOR=诊断比值比,NLR=阴性似然比,PLR=阳性似然比,QUADAS=诊断准确性研究的质量评估,SROC=总结接受者的操作特征,AUC=曲线下面积,HCC=肝细胞癌,SHCC=小肝细胞癌。

金成[4](2018)在《基于心脏CT的左心耳腔体分割与腔内血栓自动诊断》文中提出随着全球人口日趋老龄化,房颤攀升为心脑血管疾病中高发病种。左心耳是房颤患者身体上心源性血栓主要形成部位,血栓脱落随血液游离到脑部,闭塞脑血管将导致脑卒中。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为了定量诊治房颤、有效评估心源性血栓形成和脱落的风险,本文开展了基于心脏CT的左心耳腔体分割与腔内血栓自动诊断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左心耳单时相分割。针对左心耳复杂多变的形态与其相关病变存在的强相关性,提出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改进的三维条件随机场”的方法,这种方法先利用全卷积神经网络生成左心耳初始分割结果,而后充分考虑体素点间的位置和灰度信息,利用改进的三维条件随机场进行精细分割。该工作为颈部建模提供了基础模型,为多时相分割提供了初期前景种子点,为腔内物质检测提供了跟踪体素点的选取空间。·左心耳颈部建模。针对左心耳封堵手术风险高的问题,提出两种基于优化的自适应算法,实现术前左心耳开口自动检测与颈部自动建模,为封堵器类型、样式、规格的选配提供参考;通过建立标准坐标系和颈部各点封堵支撑张力的测算,预先确定术中封堵器的植入部位、植入姿态,以此制定合理的手术规划来辅助封堵手术。·左心耳多时相分割及房颤自动诊断。针对单时相分割结果不能全面反映运动伸缩的左心耳的真实形态,本文提出在全心动周期内多时相分割左心耳的方法,即附带时间连续性的迭代方式来自动选取前景、背景种子点的三维图割。针对动态心电诊断房颤未能反映房颤发作时左心耳的功能变化,提出利用腔体体积变化比测算左心耳的功能指标,以此构建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的算法,实现房颤定量诊断和腔内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左心耳腔内血栓的自动检测与诊断。针对左心耳腔内血栓检测与诊断,提出了基于时频特征分析腔内体素的三维运动轨迹的方法,构建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的血栓识别模型,进行小波变换的血栓信号的奇异性检测。最终检测结果包括:血液的形态;不同类型血栓的位置、形态、大小和质地;血栓的龄期;血栓脱落的风险及血栓对腔体的平均负荷。

陈望[5](2018)在《动态容积CT增强扫描与血管成像在胃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第一部分320排容积CT在胃癌分型及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对胃癌进行术前分型及TNM分期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68例经病理证实为胃腺癌的病人均接受320排容积CT的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根据分化程度的不同实验分为高分化组、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和1名胃肠肿瘤外科高年资医师共同阅片。观察内容包括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肿瘤浸润的深度,以及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测量并记录癌肿及淋巴结在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CT值,同时测量淋巴结的短、长径;提出胃癌术前CT的TNM分期;将CT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为了确保CT检出淋巴结和术中所见淋巴结相一致,本研究所有手术病人均由同一组高年资胃肠外科医生进行规范的胃癌D2根治术,在术前对CT检出的所有淋巴结逐一记录其组别、形态、大小、数目、各期的CT值,术中及术后将清扫出的所有淋巴结进行详细分拣,在分拣出的所有淋巴结中,根据淋巴结的组别、形态、大小将术前CT所检出淋巴结一一鉴别出来并标号,分别置于标本盒送至病理科检查。结果:1.本组68例胃癌患者中贲门-胃底癌占16.2%(11/68),胃体癌占13.2%(9/68),胃窦癌占 54.4%(37/68),胃角癌占 8.8%(6/68)),弥漫型占 7.4%(5/68)。2.320排CT判断胃癌BorrⅠ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0.0%,96.5%,93.5%。判断BorrⅡ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0.0%,86.5%,83.9%。判断BorrⅢ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52.3%,88.9%,77.8%。判断BorrIV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3.3%,88.0%,80.6%。3.胃癌的CT强化方式以门静脉期中度至明显强化为主,强化峰值最多出现在门脉期。平扫期和动脉期,高、中、低分化组三组间的CT值均数无显着差异,而门静脉期和平衡期三组间CT值均数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高分化腺癌组与中分化腺癌组比较,平扫与门脉期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低分化腺癌组,除了门静脉期与平衡期的CT值差异无显着性外,平扫、动脉期肿瘤的CT值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320排CT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判定淋巴结是否转移的结果:以淋巴结短长径比≥0.5为判定转移淋巴结标准,诊断准确率为60.0%(319/532);以淋巴结短长径比≥0.7为判定转移淋巴结标准,诊断准确率为86.5%(460/532)。以淋巴结强化CT差值为标准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CT强化差值≥60Hu及CT强化差值≥90Hu诊断准确性分别为67.5%、76.4%,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好。CT强化差值≥30Hu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的准确性分别为39.7%,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一般。5.320排CT判定T2分期准确率是83.3%(10/12),判定T3期准确率为71.4%%(20/28);判定 T4 期准确率 86.4%(19/22)。320 排螺旋 CT 总的 T分期准确性为76.5%(52/68),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K=0.512,P<0.001,说明320排CT的T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一般。6.320排CT对胃癌N0-N3分期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N0期80.7%(25/31);N1期88.9%(16/18);N2期 87.5%(14/16);N3期 33.3%(1/3)。320排CT的N分期总的准确性为82.4%(56/68),与术后病理N分期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K值为0.889,P<0.001,说明320排CT诊断N分期的结果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的一致性较好。7.320排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TNM分期总准确率为59.7%(37/62),与术后病理TNM分期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检验),K值为0.712,P<0.001,说明320排CT对进展期胃癌TNM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的一致性较好。结论:320排容积CT对胃癌术前大体分型及TNM分期诊断的准确性较高,能对胃癌患者术前情况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估,对临床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及评估患者预后具有较好指导价值。第二部分320排容积CT血管成像对胃癌胃周血管显示的研究目的:探讨采用320排容积CT血管成像技术结合原始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对显示胃癌胃周动脉血管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行CT检查的257例经病理证实胃癌病例,其中男156例,女101例,采用320排容积CT机连续容积扫描模式进行扫描。对动脉期薄层容积图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法,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重建。由两名具有5年以上诊断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共同完成阅片,达成一致意见。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McNemar检验(精确概率法)比较VR、MIP重建法的胃周动脉显示率。结果:1.320排CT对胃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VR和MIP对胃左动脉(LGA)和胃网膜右动脉(RGEA)的显示良好,显示率均大于7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R对于分布于胃大弯及胃底后壁的分支胃短动脉(SGA)及胃后动脉(PGA)显示较差,显示率均小于10%。VR对胃右动脉(RGA),LGA,胃网膜左动脉(LGEA),RGEA,SGA,PGA的显示率均明显低于MIP,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20排CT扫描VR及MIP重建法对胃间接供血动脉脉(CHA、PHA、GDA及SA)的显示良好,显示率均达100%。3.320排CT的VR、MIP重建技术显示胃供血动脉起源情况:LGA起源较为恒定(239/257),起源变异少见,变异率7.0%(18/257)。RGA起源类型较多,在所显示的247例中,起源于CHA最常见,占52.2%(129/247);起源于RHA及LHA少见,分别为8例、3例,占比为3.1%、1.2%;LGEA100%起源于SA,未见起源变异病例。RGEA、SGA均分别起源于GDA及SA。PGA起源以SA多见,本组共129例。4.320排CT对胃周动脉及胃供血动脉分支变异显示良好:本组供胃或胃周血管变异共66例,变异率为25.7%(66/257)。副肝左动脉变异最多见,占9.3%(24/257)。替代肝总动脉、脾动脉起源变异及胃左动脉起源变异少见,各4例,占1.6%(4/257)。腹腔干大血管分支变异11例,变异率为4.3%(11/257)。结论:1、320排容积CT血管成像技术(320-MSCTA)能清晰显示各主要胃周动脉血管及与胃的空间相应解剖关系,能确切显示胃癌胃供血动脉及胃周血管变异情况,有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和治疗效果的评估。2、对胃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VR和MIP对LGA和RGEA的显示较好,显示率均大于7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R对于SGA及PGA显示差,显示率均小于10%。MIP显示细小血管的优于VR,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20排容积CT的VR及MIP重建法对较粗大的胃间接供血动脉脉(CHA、PHA、GDA及SA)的显示良好,显示率均达100%。4、VR及MIP对胃供血动脉起源的显示良好,对胃短动脉和胃后动脉等细小动脉显示率较低,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三部分 320排容积CT扫描CTA对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的指导价值目的:评估320排CT增强扫描结合MSCTA检查在胃癌D2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将病理学证实为胃癌的108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n=60)全部行320排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CTA)后处理,对照组(n=48)仅接受320排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检查,所有病例均行腹腔镜D2根治手术。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进食时间、住院天数。将实验组扫描所得容积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图(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然后用Volume View中的CTA View软件行动脉血管重建(CTA),获得供胃及胃周动脉血管图像。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及X2检验方法,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胃远端、近端、全胃切除术分别为12例(20.0%)、35例(58.3%)、13例(21.7%)。对照组远端、近端、全胃切除术分别为11例(22.9%)、19例(39.6%)、18例(37.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17±24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89±3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血管变异患者,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208±49 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295±61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平均为32±3.0个,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平均为29±1.8个,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位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68(110~600)(ml)、280(150-72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术后发生并发症共14例,实验组7例(占11.7%),对照组7例(占14.6%),两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进食天数实验组3.1±0.5天,对照组2.8±1.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天数实验组8.6±0.6天,对照组11.9±1.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发现胃周血管变异患者15例(13.9%),实验组9例;对照组6例。MSCTA显示结果与手术所见符合率为100%。对胃周及供胃动脉血管变异情况显示良好。结论:1、320排容积CT扫描结合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胃癌腹腔镜D2根治手术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难度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的术后恢复,可作为胃癌腹腔镜D2根治手术术前评估的首选。2、320排CTA术前检查对于存在胃周血管变异患者,其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中应用的优势更为明显。

刘月军,刘向东[6](2017)在《双源螺旋CT多时相灌注成像在诊断原发性小肝癌中的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原发性肝癌(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外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高发于东部沿海地区。原发性肝癌的恶性程度较高,发病隐匿,早期常无特殊临床表现,侵袭性生长快速,临床治疗较棘手,早期发现显得尤为重要[1]。小肝癌(SHCC)是指癌结节小于3 cm者,或者癌结节不超过2枚、直径总和不超过3 cm的原发性肝癌。小肝癌的病变浸润范围较小,手术切除的机会较高,但其早期常无临床症状,早期

章娟[7](2016)在《多层螺旋CT和MRI在混合型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探讨多层螺旋CT和MRI在混合型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接受诊治的混合型肝癌患者47例,分别行CT和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33例患者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合,诊断正确率达70.21%;MRI检查结果显示,40例患者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合,诊断正确率达85.11%。MRI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混合型肝癌的临床诊断上,CT和MRI扫描影像均具备一定的显示特征,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连鹏,李剑辉[8](2012)在《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阅片分析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点。结果:小病灶的CT图像特点为,CT平扫时病灶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动脉期增强扫描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影;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呈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延迟期增强扫描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56例患者,共发现280个小病灶。结论:为提高小肝癌患者微小病灶的检出率,给予螺旋CT三期扫描是十分必要的。

郑军飞[9](2011)在《多层螺旋CT多时相薄层扫描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helical CT,MSCT)多时相薄层扫描对微小肝癌(microhepaticcellular carcinoma,MHCC)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已确诊为肝功能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38例定期行MSCT多时相薄层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0~25s,门静脉期50~55s,平衡期2~3min,延迟期5~7min,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注射速度3mL/s,用量1.5~2.0mL/kg。结果共检出53个癌灶,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2.5%、54.7%、77.3%、83.0%。结论 MSCT多时相薄层扫描敏感率以动脉期最高,综合多时相薄层扫描可明显提高MHCC的敏感率和正确诊断率。

陈文军,程明,王恩锋,赵新宇[10](2011)在《多层螺旋CT对微小肝癌的诊断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多时相薄层扫描对微小肝癌(MHCC)的诊断价值,提高MH-CC的检出率。方法选择临床上已确诊为肝功能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300例,先行常规螺旋CT增强扫描后,然后行MSCT多时相薄层扫描,即动脉期(20~25 s)、门静脉期(50~55 s)、平衡期(2~3min),高压注射器灌注非离子型对比剂为3 mL/s,扫描层厚3~5 mm,螺距(pitch)为1。CT检查阳性病例均在DSA上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检查,并与常规螺旋CT增强检查结果对比。结果 300例肝功能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共检出MHCC 27例,MHCC的MSCT表现特点是平扫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多时相薄层增强扫描图像表现: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期呈略高密度、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平衡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三期敏感性分别为:动脉期92.59%,门静脉期77.78%,平衡期88.89%,综合多时相薄层扫描敏感性为96.30%,DSA上检出MHCC的描敏感性为33.33%。而常规螺旋CT增强扫描结果为:动脉期40.40%,门静脉期26.67%,平衡期33.33%,综合三期敏感性为53.33%。结论 MSCT多时相薄层扫描诊断MHCC是临床上必须选择的最佳检查方法,检出MHCC癌灶以动脉期和平衡期为最佳,综合多时相薄层扫描影像明显提高MHCC的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

二、螺旋CT多时相扫描对小和微小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螺旋CT多时相扫描对小和微小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miR-122-5p水平联合MSCT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实验室检测
        1.2.2 影像学检查
    1.3 图像处理与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肝癌的影像学特点
    2.2 两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对比
    2.3 不同检测方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3 讨论

(2)小肝癌螺旋CT诊断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螺旋CT诊断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2.2 患者螺旋CT诊断结果
    2.3 患者螺旋CT增强扫描结果
3 讨论

(3)超声造影、增强CT及Gd-EOB-DTPA增强MRI对小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 本课题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章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
    1.4 统计分析
结果
    2.1 研究选择与描述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及发表偏倚
    2.3 异质性检验结果
    2.4 诊断效应量的合并分析
    2.5 META 回归分析及亚组分析
    2.6 敏感性分析
    2.7 发表偏倚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中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4)基于心脏CT的左心耳腔体分割与腔内血栓自动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血栓
        1.1.2 左心耳—心源性血栓产生基地
        1.1.3 房颤及其诊疗办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左心耳的分割
        1.2.2 左心耳关键功能指标的定量分析
        1.2.3 计算机辅助房颤诊断
        1.2.4 左心耳腔内物质的检测
    1.3 临床数据基础
        1.3.1 获取数据的主要设备256层极速CT
        1.3.2 数据基础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FCN和改进的3D-CRF的左心耳单时相分割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
    2.3 左心耳的单时相分割方法
        2.3.1 预处理
        2.3.2 利用FCN生成软概率图
        2.3.3 利用改进的3D-CRF进行硬分割标注
    2.4 实验与结果
        2.4.1 分割结果的精确性分析
        2.4.2 典型例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颈部自动建模的左心耳封堵手术规划
    3.1 引言
    3.2 45%时相的左心耳分割
    3.3 左心耳颈部建模
        3.3.1 自动检测左心耳颈部开口
        3.3.2 基于颈部开口质心的标准坐标系的建立
        3.3.3 自动生成左心耳颈部外接柱筒模型
    3.4 实验及其结果
        3.4.1 数据集
        3.4.2 基准数据
        3.4.3 结果与评估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Graph-cut的左心耳多时相分割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左心耳的多时相分割
    4.3 左心耳体积计算
        4.3.1 左心耳的开口检测
        4.3.2 体积计算的方法
        4.3.3 基于体积-时相曲线的左心耳功能指标的测算
    4.4 实验和结果
        4.4.1 数据集
        4.4.2 基准数据(Ground Truth)
        4.4.3 多时相分割结果的精度评估
        4.4.4 多时相分割的优势
        4.4.5 生成体积-时相曲线
        4.4.6 利用“体积-时相”曲线计算左心耳关键功能指标
        4.4.7 多类别SVM分类器辅助房颤诊断
        4.4.8 左心耳腔内血栓形成风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4.9 典型病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体素3D轨迹分析的左心耳腔内血栓检测与诊断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轨迹跟踪和分析的方法
        5.3.1 提取相邻时相的光流场
        5.3.2 跟踪整个心动周期中的关键体素
        5.3.3 所有体素轨迹的分层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
        5.3.4 3D运动轨迹的时频分析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数据集
        5.4.2 评估结果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动态容积CT增强扫描与血管成像在胃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320排容积CT在胃癌分型及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320排容积CT血管成像对胃癌胃周血管显示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320排容积CT扫描CTA对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的指导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本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不足
综述
    综述1 胃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研究
    综述2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攻读期间发表的文章、着作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双源螺旋CT多时相灌注成像在诊断原发性小肝癌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检查方法
    三、图像分析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
    二、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的比较
讨论

(8)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图像评价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多层螺旋CT对微小肝癌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病灶检出阳性数
    2.2 病灶各时相表现
    2.3 病灶定位准确性
3 讨论

四、螺旋CT多时相扫描对小和微小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miR-122-5p水平联合MSCT对肝癌的诊断价值[J]. 杨文聪,魏统双.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04)
  • [2]小肝癌螺旋CT诊断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J]. 武义,朱玉莉,麦神忠,王金宝. 中国实用医药, 2019(14)
  • [3]超声造影、增强CT及Gd-EOB-DTPA增强MRI对小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D]. 高启贤. 苏州大学, 2019(04)
  • [4]基于心脏CT的左心耳腔体分割与腔内血栓自动诊断[D]. 金成. 清华大学, 2018(04)
  • [5]动态容积CT增强扫描与血管成像在胃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D]. 陈望. 郑州大学, 2018(01)
  • [6]双源螺旋CT多时相灌注成像在诊断原发性小肝癌中的价值研究[J]. 刘月军,刘向东. 肝脏, 2017(04)
  • [7]多层螺旋CT和MRI在混合型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 章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11)
  • [8]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J]. 连鹏,李剑辉. 吉林医学, 2012(36)
  • [9]多层螺旋CT多时相薄层扫描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 郑军飞.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1(05)
  • [10]多层螺旋CT对微小肝癌的诊断研究[J]. 陈文军,程明,王恩锋,赵新宇.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1(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