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现代企业形象的自我传播意识

增强现代企业形象的自我传播意识

一、增强现代企业形象的自我传播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梦[1](2021)在《兴趣社交平台“豆瓣”的品牌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吴晓晖[2](2020)在《“宅文化”的本土化及其传播研究》文中指出网络时代的到来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并且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现象、社会群体以及新的词汇,宅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宅文化是一种外来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逐渐显现出本土化的特征,在国内主要是基于互联网而得以流行。宅文化传入国内不久后就屡受指责,然而无法否认的是,它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不仅成为动漫影视和网络文化的重要引擎,还带动了外卖、快递等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应。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本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以国内的宅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本土化后的传播过程,对于在传播过程中被模糊和泛化的宅文化的含义重新审视。笔者从经典的“5W”传播过程模式对宅文化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分析了宅文化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与渠道、主要受众以及传播效果等,探讨了宅文化在本土化传播中的利弊,并提出解困之思。文章落脚于宅文化的网络传播价值和反思,我们应认识到宅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解压放松的空间,满足了个体需求,丰富了文化类型,促进了社会经济。同时也应警醒于宅文化在网络传播中产生的诸如隐私泄露、信任危机、社交障碍等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在保证宅文化活力的同时,加强网络管理,注重社会责任,避免其成为一种现代文明病。

常燕民[3](2020)在《政治信任培育导向下网络谣言治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鉴于网络谣言无序扩散与政治信任多维流失,以及网络媒体对政治信任的消解效应,论文以政治信任培育为目标导向探索网络谣言治理体系构建,以求促进网络谣言治理与政治信任培育同步并行。论文以治理与善治、政治信任、传播效果、媒介偏向为理论工具,运用问卷调查与问卷实验、内容分析与案例分析、文献研究、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2272名在校大学生、327则典型网络谣言、WVS与CGSS公开数据、网络谣言相关主体进行实证研究,探索了网络谣言与政治信任的相互影响、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中国政治信任的重要表征、网络管理部门的运行状况等现实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网络谣言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机制的规范分析,建构了政治信任培育导向下“四元四维三律”网络谣言治理体系。对河南省9所高校2272名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与问卷实验发现:大学生政治信任总体水平较高,男性政治信任水平高于女性,政府官员被信任度远低政治系统其他要素,政治信任水平与学历正相关;大学生网络谣言接触较为普遍,核心渠道为移动互联网,高频网媒为社交媒介与自媒体,男女信息类型偏好悬殊;网络谣言与政治信任相互影响显着,网络谣言拉低政治信任水平,政治信任提升网络谣言治理效果;现行机制下网络谣言治理效果有限,治理方式不当还会产生反效果。从涉及领域、信息形态、信息性质、传播心理、生成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特质、传播“价值”、与政治信任关联等方面对近年327则网络谣言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其中五则典型网络谣言予以个案解读,得出“网络谣言负面属性突出”“网络谣言与政治信任具有较高关联度”“网络谣言具有强大传播力”“网络谣言源于结构性压力下利益诉求与情感宣泄”等结论。网络谣言治理理念主要包括治理目标、基本进路、环境优化三个方面。基于“政治信任悖论”与个体认知有限性,“网络善治”不是网络谣言完全消除,更不是各类信息自由传播,而是“轻微网络谣言”与“有效政治信任”良性互动。治理须兼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既通过技术路径与市场路径彰显科学与效率,又尊重法治原则、民主意识与公序良俗,维护正义与良善。网络谣言治理可通过积极传播增进网络交往理性,以优化网络空间传播环境。网络谣言核心治理主体包括政府机构、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与节点用户。政府是第一责任人,要旨在于深化官民互信;新闻媒体是舆论引导者,要旨在于加强传受互信;网络平台是专业守门员,要旨在于提升商业互信;节点用户涵括网络谣言传播各个环节,要旨在于构建交往理性,增进人际互信。网络谣言治理工具包括政府工具、媒体工具、平台工具、节点工具。政府工具核心效能为公共权力,本质在于配置公共资源;媒体工具核心效能为信息传播,要旨在于净化舆论环境;平台工具核心效能为企业责任,关键在于践行职业精神;节点工具核心效能为公共意识,根本在于提升用户自觉。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包括自律、他律与互律,三者合力形成共律机制。“四元四维三律”治理体系以党委领导为基础,以民主法治为准绳,以网络善治为目标,以政治信任为标尺。“四元”指网络谣言治理四个基本主体:政府、传媒、平台、节点;“四维”指网络谣言治理的四种基本手段:规制、宣导、智控、自觉;“三律”指网络谣言治理的三种基本机制:他律、自律、互律。其运行路径有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亦须各方主体齐心协力与统筹合作。

季嘉慧[4](2020)在《人民网对“网红”形象的建构与审美价值的引领》文中指出“网红”崛起依托互联网的加速发展,逐步从一种网络文化现象,演变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但受刻板印象与晕轮效应等因素影响,大众对“网红”形象的看法出现认知偏差。人民网作为主流媒体的网络平台,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权威渠道,以“网红”为对象的新闻报道建构“网红”形象,进而影响大众的审美趣味与价值观念。本文通过对人民网2009年——2019年所发布的2106篇“网红”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发现,人民网建构的“网红”形象以正面形象为主,包含楷模模范形象,正能量形象,“丑”形象,违法违规形象,全能形象等五种形象,具有典型性与真实性、立体性与多面性、生活化与情感性的审美特征,审美特征呈现出审美类型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内容由小众化到泛众化,形象从典型平面化到个性立体化,文化与价值观从客观陈述到主动引导等变化。明确新闻以正面认可与宣扬、负面批判与纠偏两种路径对“网红”形象进行正负面审美认知的生产。新闻中“网红”形象的审美价值的传达主要依托于受众意识的内容生产和参与式互动形成,实现“网红”形象的现实意义。以客观、理性的立场对“网红”整体观照,提供正面形象塑造与负面形象纠偏,激活大众审美经验和审美情感,获得正确的审美理解,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与稳定的审美标准,确立与主流价值相契合的个人价值体系。

叶思宇[5](2020)在《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改进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碎片化传播是当前大众传播中的特殊形式,完整的信息被各类媒体平台多次分解,造成大量零碎的、局部的信息片段。具体可表现在传播主体、传播信息、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的碎片化以及信息的低效益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与碎片化传播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弊大于利。一方面,碎片化传播带来三方面的积极影响:增加教育主体数量;降低教育对象抵触情绪,提升其信息能力;从数量、种类、形式上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碎片化传播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教育者引导力弱化、话语权受到冲击;教育对象思维碎片化、降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产生媒介依赖以及信息异化影响心理健康。此外,教育环境复杂化与教育内容影响力、吸引力下降都是碎片化传播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对碎片化传播带来影响的梳理,分析教育主客体及技术原因,为有效提出对策打好基础。在碎片化传播影响力日趋扩大的现实条件下,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对象以及教育机制三方面寻找改进对策,共同纾解消极影响。一是教育者要提升综合能力发挥把关人作用。二是教育对象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辨别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消除负面影响。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上,注重建立反馈机制和完善导向机制。

奚秋[6](2020)在《贵州省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研究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找出传播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为传播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和福泉市打造“太极之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为类似的新兴产业、学术问题提供借鉴。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SWOT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贵州省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情况进行研究。首先对贵州省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进行调查和陈述说明。随后通过实地考查走访状况,对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5个要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现有的传播路径。接着通过对传播环境的内、外部态势分析和SWOT矩阵思路,得出传播路径的策略,最后总结得到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优化,研究结论如下:1、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中主要问题有:传播主体积极性低;传播内容没有创新;传播媒介都是弱势媒体,大众关注度不高;传播受众范围小,受众没有分化;传播效果没有信息反馈机制。2、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主要传播路径是以政府为传播主体,通过印刷、电子、互联网平台等大众媒介,和演出、竞赛活动、公益班等途径的传播。而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主体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商业行为和日常人际交往进行传播。3、福泉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策略为:(1)主体上,政府要与其余主体结合,发挥主导作用;(2)内容上,凭借自身优势,借鉴外来文化和同类地区的经验,结合新科技手段,创新传播形式;(3)媒介上,需积极引进强势媒体;(4)受众上,要根据需求、接受心理分化受众;(5)效果上,需建立反馈机制。4、福泉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优化为:传播主体上,提高政府主体积极性;传播内容上,保持太极精髓,创新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上,要注重强势媒体的引用;传播受众上,加快受众的分化;传播效果上,建立传播效果反馈机制。具体措施为:(1)拍摄好的影视作品;(2)打造精品演艺;(3)错峰开展各类活动;(4)制定精品旅游路线;(5)贩卖文创标志小物件(6)在吃、喝、住、行上融入太极养生文化元素;(7)充分利用个人移动平台进行传播。最后,在研究结果基础上,对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赵丽萍[7](2020)在《广播汉语教学节目制作研究 ——以《Hello Mandarin》为例》文中认为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是促进民心相通,以语言为载体开展两国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增强对彼此文化的认同感;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为了实现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转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汉语,2019年4月,菲律宾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英文缩写CIUP)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与菲律宾国家广播电台(PBS)联合创办的《Wow China》栏目中,开创了一个汉语教学节目——《Hello Mandarin》。通过调查菲律宾汉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菲律宾孔子学院的教学与管理现状,笔者发现,广播汉语教学在菲律宾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利用广播媒介推广汉语不仅能缓解师资短缺、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而且还以一种经济、便捷的方式满足受众的汉语学习需求。本文使用个案分析的方法,探讨了《Hello Mandarin》这一广播汉语教学节目的特点和优势,并借助传播学和媒介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深入分析了菲律宾汉语国际教育的传播者和《Hello Mandarin》的节目受众。节目的特点有,受众的身份多元,在性别、国籍、年龄层次、文化程度、职业领域等方面均不相同;节目中的汉语和中华文化是异域传播,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相辅相成、融合渗透;节目的传播形式和内容具有趣味性和交际性;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以单向灌输式为主,受众的反馈是迟缓的、零散的。节目的优势包括,广播汉语教学是有声教学,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汉语听说能力;节目内容的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广播媒体的学习成本低廉且便于携带。文章主要从播放内容和技术支持两个方面,对《Hello Mandarin》进行全面剖析,节目的播放内容涉及汉语词汇教学、句子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节目的制作团队针对教学内容需要提供编写脚本、制作课件、录制教学音频等技术上的支持。基于广播汉语教学,提出授课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希望能够启发高校更新汉语教师的培养理念,为高校制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国外汉语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学习者的广泛性、传播媒介的多样性,要求高校不仅要针对不同的国别地区和教育层级制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而且还要针对不同的传播媒介,定向培养能够灵活使用各类媒介推广汉语的国际化人才。针对广播媒介自身的不足和第一季《Hello Mandarin》节目存在的问题,第二季节目在教学内容、传播形式等方面做出调整。《Hello Mandarin》汉语教学节目对未来汉语推广带来以下启示,在充分把握广播这一传播媒介的特点和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广播媒介时效性强和以声传情的优势,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创新节目形式,优化教学步骤,提高节目的质量;重视受众价值,调查分析预期受众的年龄、职业、学习动机、兴趣指向等,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开发节目的配套教材,提高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广播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广播与网络媒体资源的整合,以弥补广播单向传播、受众反馈迟缓的不足;增强广播与其他新媒介的优势互补,满足不同受众的收视习惯。汉语推广孔子学院与广播媒体合作的模式能有效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扩大汉语受众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文化内在吸引力的不断增强;汉语经济价值的不断升值,菲律宾也迎来了“中国热”和“汉语热”,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应整合各种有利资源,鼓励孔子学院利用广播、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宣传、推广汉语。

王雪思莹[8](2020)在《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human beings to enter the era of new media,which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new media era is mainly to provide more convenient conditions and favorable ways for the better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new era.To explore the communi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is the dema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How can we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and make full use of new media to expand the communication power and influe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enhance the leading role of core values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needs to be studied urgently.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new media era,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which explain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research methods and innovation points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new media era.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related theorie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new media era.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basic core concepts,it introduces and expounds the Marxist communication theory,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In the third part,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communi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new media era.The advantages of new media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network is a double-edged sword.In the era of new media,the lack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supervision brings challenges to the monitoring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Specifically,the diversification of communication subjects impacts the identifi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fragmentation of communication content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the main control of the communi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arbitrariness of communication methods weakens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fourth part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new media era.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third part of the new media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it is proposed that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new media era should take Xi Jinping’s new socialist China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the new media channels to sprea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In the new media era,we must follow its internal laws and basic principles,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respectively,from building up the dissemination posi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training new media communicator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standardizing the dissemination conten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innovating the dissemination mod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and establishing health Five aspects of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discussed.

郑思佳[9](2019)在《新中国70年长篇小说中国家形象的嬗变》文中研究表明长篇小说中的国家形象是作家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形象认知和审美想象。在当代文学七十载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国家形象也随着民族的沧桑巨变呈现出由红色中国形象渐趋丰富立体的嬗变过程,建构视角也由"俯视""他知"的精英立场转变为"平视""内化"的民间立场。为了更好地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塑造国家形象,当代文学长篇小说更应当肩负起谱画时代的文学责任,利用融媒体的传播途径,兼顾本土性与全球性,思想性与时代性,建构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大国形象。

阎峰[10](2018)在《“场景”即生活世界 ——媒介化社会视野中的“场景”传播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斯考伯和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的原创概念“场景”为研究对象。此书于2014年出版,作者以当代新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为起点,推演了这些技术在商业和部分生活领域应用的诸种社会情形,但未能就这些技术的全社会、大规模应用和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同时,仅仅从技术的可能性进行推演,忽略这些技术的社会性架构和应用条件,则使得“场景”缺少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内涵。因此,本文从《场景时代》作者的原创性概念出发,对“场景”概念进行新的阐释,研究从“功能主义”范式转向实践性范式:通过把“场景”理解为人的社会生活的数字化景象,把消费者还原为占有全部生活内容的“生活者”,把“场景”活动理解为人的主体性建构的社会实践,使“场景”成为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包含着主体的自我建构的行动意向,具有“超链接”智能的社会化产物和产品。本文以媒介化社会理论为指导。通过梳理当代传播模式和境况的全球演变,发现四大因素,即:全球贸易体系、消费体系、资本体系作为经济动力,都市环境中媒介与环境的啮合作为时空动力,感官的“超真实”制造作为主体性动力,“场景”技术体系作为技术性动力,一起推动了“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场景”即是媒介化社会的一种现象。本文通过“场景”技术、“场景”生产、“场景”传播三个部分完整地描述了“场景”的社会化生产全过程。本文发现,“场景”生产依赖三种社会机制:主体性的困境所产生的社会自调节机制;信息技术、媒介形态变革带来的主体信息化、节点化的机遇性机制,主体积极的生产、生活实践带来的主动性建构机制。本文对主体性的时代困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同时指出人类在信息化时代的存在方式中,有更大的自由度,交流语言更加丰富,人类的文化走向更具衍生、再制性的符号化信息文化时代;信息创构活动成为人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本文分析了人通过其自身的积极生活实践所进行的、实现的主体性的抗争及策略。“微叙事”是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基本传播叙事形态,人的自我认同是叙事的基本主题和叙事动力。在真实与虚拟融合的网络环境中,开放与封闭的根本性冲突和对立运动,由此而来的各种衍生冲突、矛盾所形成的巨大张力,推动了网络叙事以及“场景”的意义和价值建构。

二、增强现代企业形象的自我传播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强现代企业形象的自我传播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2)“宅文化”的本土化及其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一、“宅文化”概述
    (一)“宅文化”的定义
    (二)“宅文化”的历史
    (三)“宅文化”的本土化
        1.“宅文化”的语义变化
        2.“宅文化”的本土特征
        3.“宅文化”的本土类型
二、“宅文化”的传播主体
    (一)从“沙发土豆”到“键盘隐士”:宅文化群体的发展与演变
        1.“沙发土豆”:宅文化群体的生存形态
        2.“电视人”和“容器人”:宅文化群体对媒介依赖的加强
        3.“沙发”——“键盘”——“触屏”:媒介依存症蔓延
    (二)情感需求与压力释放:宅文化群体的缺失与满足
        1.宅文化群体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2.宅文化群体的需求
        3.宅文化群体与弹幕
    (三)自我的重新建构和认知:宅文化群体的存在与认知
        1.复杂的真实:拟态环境创造的理想空间
        2.镜子里的自我:宅文化群体与“镜中我”
    (四)虚拟剧场中的表演:宅文化群体的形象与管理
        1.宅文化群体的“台前幕后”
        2.宅文化群体的“印象整饰”
三、“宅文化”的传播内容和渠道
    (一)“宅文化”的传播内容
        1.“宅系”网络语言的形成和传播
        2.“宅文化”中ACG在当下的传播和发展
    (二)“宅文化”的传播渠道
        1.网络渠道
        2.现实渠道
四、“宅文化”的受众
    (一)“我宅故我在”:作为权利主体的宅文化受众的自我传播
        1.常态下宅文化受众的自我挑战
        2.危机时宅文化受众的自我保护
    (二)“宅文化部落”:作为市场和商品的宅文化群体与大众传播
        1.媒介融合与发展对宅文化群体行为方式的影响
        2.虚拟空间和情境对宅文化群体心理的影响
五、“新冠”疫情下的中国式“宅文化”
    (一)疫情下的宅文化形态
        1.疫情爆发前的“小众宅”
        2.疫情严峻时的“被动宅”
        3.疫情好转后的“自由宅”
    (二)疫情下的宅文化特征
        1.从封闭性开始转向开放性
        2.从关注虚拟开始转向关注现实
        3.从消极开始转向积极
    (三)“后疫情时代”的“宅文化”生存之思
        1.转危为机
        2.融合创新
六、在“自我放逐”中实现“自我救赎”:正视“宅文化”网络传播,反思本土“宅文化”体系
    (一)宅文化的传播价值
        1.创新诉求途径,满足自我呈现
        2.形成文化形态,丰富文化类型
        3.寻找群体归属,实现身份认同
        4.蕴含低调变革,推动经济发展
    (二)反思本土宅文化传播
        1.从匿名喧嚣走向合理解压:注重社会责任
        2.从陌生虚拟走向存在真实:加强身份管理
        3.从信任危机走向情感包容:克服社交障碍
        4.从小众娱乐走向大众共享:开发“宅创”产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政治信任培育导向下网络谣言治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互联网语境下的政治信任流失
        一、代际流失——信任水平逐年递减
        二、层级流失——差序信任持续强化
        三、结构流失——群体失衡较为严重
    第二节 核心概念
        一、信任与政治信任
        二、谣言与网络谣言
        三、治理与治理体系
    第三节 文献梳理
        一、关于政治信任的研究
        二、关于网络谣言的研究
        三、关于网络治理的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四节 理论工具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二、政治信任理论
        三、传播效果理论
        四、媒介偏向理论
    第五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
        六、创新之处
第二章 网络谣言与政治信任相互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对象
        四、问卷设计
        五、调查概况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信任状况
        一、总体政治信任水平较高
        二、政府官员受信任度远低均值
        三、男性政治信任水平高于女性
        四、政治信任水平与学历正相关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谣言接触
        一、核心渠道:移动互联网
        二、高频网媒:社交媒介与自媒体
        三、信息类型:性别偏好悬殊
        四、谣言接触:高媒介素养下的广泛知晓
    第四节 网络谣言与政治信任的相互影响
        一、网络谣言拉低民众政治信任水平
        二、政治信任提升网络谣言治理效果
        三、网络谣言政治信任相互影响机制探讨
    第五节 现行机制下网络谣言治理效果
        一、无辟谣组网络谣言态度
        二、辟谣组网络谣言态度
        三、辟谣组无辟谣组谣言态度对比
        四、研究结论
第三章 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内容与基本假设
        三、研究编码与可靠性保证
    第二节 网络谣言特性的结构性描述
        一、网络谣言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二、网络谣言负面属性突出
        三、网络谣言传播力强大
    第三节 政治信任视阈下的网络谣言
        一、八成网络谣言与政治信任来源相关
        二、政府绩效与政治文化类网络谣言负面特征尤甚
        三、不同政治信任来源网络谣言传播特性相异
    第四节 典型网络谣言传播特性
        一、利益与情绪:结构性压力下的滋生根源
        二、显着且重要:新媒体赋能下的流传动力
        三、立场与信念:后真相时代下的群体博弈
        四、廓清与消散:多主体合力下的信息去向
    第五节 研究结论
        一、网络谣言负面影响巨大
        二、网络谣言干扰民众政治信任生成
        三、网络谣言治理须采取针对性策略
第四章 网络谣言治理理念分析
    第一节 网络谣言是否可以完全消除
        一、意见的自由市场不科学
        二、没有谣言的世界不现实
        三、“变废为宝”与“信任悖论”
    第二节 治理结果与治理过程孰轻孰重
        一、工具理性助力科学与效率
        二、价值理性彰显正义与良善
    第三节 网络谣言治理环境如何优化
        一、网络空间中的非理性交往现象
        二、以积极传播构建网络交往理性
第五章 政治信任导向下“四元四维三律”治理体系
    第一节 网络谣言治理四元主体
        一、政府机构:深化官民互信
        二、新闻媒体:加强传受互信
        三、网络平台:提升商业互信
        四、节点用户:增进人际互信
    第二节 网络谣言治理四维工具
        一、政府工具:用好公共权力
        二、传媒工具:优化信息传播
        三、平台工具:践行企业责任
        四、节点工具:提升公共意识
    第三节 网络谣言治理三律机制
        一、严格自律:抗拒网络异化
        二、积极互律:缩减信息鸿沟
        三、尊崇他律:弱化外部效应
    第四节 “四元四维三律”治理体系构建
        一、“四元体系”的结构与要素
        二、“四元体系”的运行路径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实证研究主要发现
        二、规范分析核心观点
        三、网络谣言治理体系建构
    第二节 问题讨论
        一、治理目标的理性设定
        二、信息公开的重大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大学生网络接触与价值观念调查
    附录 B 深度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人民网对“网红”形象的建构与审美价值的引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2.人民网“网红”新闻报道的类目建构
    2.1 “网红”的兴起与多维形象建构
    2.2 人民网“网红”新闻报道的样本选择
    2.3 “网红”形象的类目建构与信度测试
3.人民网“网红”新闻报道的统计与分析
    3.1 “网红”新闻报道的类目分析
    3.2 “网红”形象小结
4.“网红”形象的建构与审美分析
    4.1 “网红”形象的审美化
    4.2 审美视角下的“网红”形象
    4.3 “网红”形象的审美特征
    4.4 变动中稳定:“网红”形象审美特征的变化趋势
5.人民网对“网红”形象审美的正负面认知
    5.1 人民网“网红”形象的审美认知
    5.2 否定负面审美形象:批判与纠偏
    5.3 肯定正面审美形象:宣扬与引导
    5.4 “网红”形象的审美认知小结
6.“网红”形象的审美价值与社会引领
    6.1 “网红”形象审美价值的生产与实现
    6.2 “网红”形象对大众的审美价值导向
    6.3 从审美价值到社会价值——主流媒体的价值建构与社会引领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类目建构表
附录二 “网红”相关报道样本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改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重难点
        1.5.2 创新点
2 基本概念概述
    2.1 碎片化传播概念界定
        2.1.1 传播的概念
        2.1.2 碎片化传播的概念
    2.2 碎片化传播具体表现
        2.2.1 传播主体碎片化
        2.2.2 传播信息碎片化
        2.2.3 媒介碎片化
        2.2.4 受众碎片化
        2.2.5 信息低效益化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的关系
3 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3.1 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3.1.1 增加教育主体数量,拓宽教育阵地
        3.1.2 降低教育对象抵触情绪,提升信息能力
        3.1.3 丰富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内容渗透性
    3.2 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3.2.1 教育者引导力减弱,话语权受到冲击
        3.2.2 教育对象判断力弱化,影响价值认同
        3.2.3 教育环境复杂化,舆情监控难度加大
        3.2.4 教育内容影响力降低,吸引力减小
    3.3 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3.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原因
        3.3.2 大学生自身原因
        3.3.3 技术原因
4 碎片化传播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对策
    4.1 以“四重视”为导向,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对能力
        4.1.1 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四力”提升
        4.1.2 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把关人”地位
        4.1.3 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
        4.1.4 重视感觉阈限,防止信息过载
    4.2 “两育”并举,提升教育对象应对能力
        4.2.1 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4.2.2 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3 反馈与导向结合,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4.3.1 建立反馈机制优化教育内容
        4.3.2 利用“议程设置”理论完善导向机制
5 结语
参考文献

(6)贵州省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文化强国战略需要
        1.1.2 全民健身国家计划的需要
        1.1.3 全域旅游时代的需要
        1.1.4 福泉市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播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太极与养生的关系研究综述
        1.3.3 太极养生文化研究综述
        1.3.4 太极养生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1.3.5 太极养生文化传播途径研究综述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SWOT分析法
        2.2.6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研究背景
        3.1.1 福泉山太极养生文化历史渊源
        3.1.2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现状
    3.2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分析
        3.2.1 传播主体分析
        3.2.2 传播内容分析
        3.2.3 传播媒介分析
        3.2.4 传播受众分析
        3.2.5 传播效果分析
    3.3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主要传播路径的分析
        3.3.1 以政府为主体的传播路径分析
        3.3.2 以企业为主体的传播路径分析
        3.3.3 以社会团体组织为主体的传播路径分析
        3.3.4 以个人为主体的传播路径分析
    3.4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策略研究
        3.4.1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内、外部传播态势分析
        3.4.2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策略
    3.5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优化
        3.5.1 传播主体上,提高政府主体积极性
        3.5.2 传播内容上,保持太极精髓,创新传播内容
        3.5.3 传播媒介上,要注重强势媒体的引用
        3.5.4 传播受众上,加快受众的分化
        3.5.5 传播效果上,建立传播效果反馈机制
        3.5.6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优化措施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广播汉语教学节目制作研究 ——以《Hello Mandarin》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广播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章 菲律宾汉语推广概述
    1.1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时发展与现状
        1.1.1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时发展
        1.1.2 菲律宾汉语推广现状
        1.1.3 菲律宾汉语广播教学的促成因素
    1.2 菲律宾孔子学院概况
        1.2.1 菲律宾孔子学院的概况
        1.2.2 菲律宾公立孔子学院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 菲律宾广播电台汉语推广媒介功能的实现
    2.1 菲律宾广播汉语节目传播的可行性
        2.1.1 菲律宾汉语国际推广途径
        2.1.2 汉语国际推广类型
        2.1.3 菲律宾广播汉语节目传播的可行性
    2.2 广播语言教育节目在汉语推广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2.2.1 《Hello Mandarin》节目概况
        2.2.2 广播汉语教学的特点
        2.2.3 广播汉语教学的优势
    2.3 汉语国际教育的传播者与受众
        2.3.1 汉语国际教育的传播者类型与受众类型
        2.3.2 《Hello Mandarin》受众群体的特点
        2.3.3 汉语国际教育传播者的“把关行为”
第三章 第一季《Hello Mandarin》的教学实施
    3.1 播放内容的设计
        3.1.1 词汇教学设计
        3.1.2 句子教学设计
        3.1.3 话题及相关文化点的教学设计
    3.2 制作广播节目的技术支持
    3.3 主播素质要求
        3.3.1 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
        3.3.2 播音主持的基本素质
        3.3.3 广播汉语授课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第四章 《Hello Mandarin》教学节目的优化
    4.1 广播汉语教学的不足
        4.1.1 广播语言教学的不足
        4.1.2 第一季《Hello Mandarin》节目的局限
    4.2 广播汉语教学节目的改进措施
        4.2.1 第二季《Hello Mandarin》节目改进措施
        4.2.2 《Hello Mandarin》节目对当下广播汉语教学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8)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基本概念
        2.1.1 新媒体传播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
    2.2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
        2.2.2 中国共产党传播理论
        2.2.3 传播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3.1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优势
        3.1.1 新媒体时代传播载体种类多样
        3.1.2 新媒体时代传播受众群体更广
        3.1.3 新媒体时代传播载体具有实时交互性
        3.1.4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形态更加丰富
    3.2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面临的挑战
        3.2.1 传播主体多样化扰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性
        3.2.2 网络开放式交流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主控度的难度
        3.2.3 传播方式的随意性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
        3.2.4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缺乏可预测性
    3.3 本章小结
4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策略
    4.1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指导思想
    4.2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原则
        4.2.1 主流与多样并存
        4.2.2 使用与发展并重
        4.2.3 引导与过滤并用
    4.3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路径
        4.3.1 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阵地
        4.3.2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者
        4.3.3 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
        4.3.4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
        4.3.5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新中国70年长篇小说中国家形象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形象嬗变:从红色中国形象渐趋丰富立体
    1. 史诗性:充满社会主义建设激情的红色中国
    2. 丰富性:文学审美情怀复归的立体中国
二、重塑形象:从精英立场的主流中国转向民间立场的俗世中国
    1. 精英立场鲜明凸显主流教化功能
    2. 民间立场深切观照社会大众
    3. 对比手法着力突出国家影响力
三、走出中国:立足本土塑造国家形象的文学图景
    1. 文学立场:坚持本土性,兼具原创性
    2. 传播路径:寻求媒介融通,扩大对外传播
四、结语

(10)“场景”即生活世界 ——媒介化社会视野中的“场景”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
    1.1.1 “场景”概念的由来、定义与特点
    1.1.2 研究的问题:“场景”研究为何、如何向实践性范式转换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媒介化社会理论的研究
    1.2.2 关于“场景”概念和理论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场景”概念构建了当下社会和学术的重要“语境”
    1.3.2 场景”概念拓展和融合了传播的研究领域
    1.3.3 发现新“场景”
1.4 研究方法
    1.4.1 大数据方法
    1.4.2 经验还原和理论分析融合的方法
1.5 思想线路和研究设计
    1.5.1 研究的思想线路
    1.5.2 全文结构与说明
    1.5.3 本文的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场景”技术:技术的亲人性与人文构建
2.1 “场景”技术,催逼人还是与人共生?
2.2 “场景”神器,技术集合与社会实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场景”生产:媒介化社会的主体境遇与生活实践
3.1 移动互联时代的主体性境遇
    3.1.1 让渡隐私
    3.1.2 戏梦人生
    3.1.3 空间迷向
    3.1.4 电子分割
3.2 主体信息化
    3.2.1 全球范围内的生命记录活动
    3.2.2 人的信息化存在
3.3 主体节点化
    3.3.1 节点化主体与网络共同体
    3.3.2 网络地理学:小世界和大连接
3.4 主体生活实践与新场景构建—空间轴
    3.4.1 空间性批判与抗争实践
    3.4.2 漂移、逃离和行走
    3.4.3 乌托邦和异托邦想象
    3.4.4 “再疆域化”空间场景
3.5 生活实践与新场景构建—时间轴
    3.5.1 时间的反抗、考古、怀念
3.6 媒介融合空间和缝隙与新场景构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场景”传播:传播叙事的意义与叙事特征
4.1 微叙事:“场景”传播主要的叙事形态
4.2 自我的认同:“场景”传播的基本叙事主题
4.3 开放与封闭:“场景”传播的内在叙事张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语
5.1 相关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增强现代企业形象的自我传播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兴趣社交平台“豆瓣”的品牌建构研究[D]. 张云梦.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宅文化”的本土化及其传播研究[D]. 吴晓晖.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政治信任培育导向下网络谣言治理体系研究[D]. 常燕民. 郑州大学, 2020(02)
  • [4]人民网对“网红”形象的建构与审美价值的引领[D]. 季嘉慧. 暨南大学, 2020(04)
  • [5]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改进对策研究[D]. 叶思宇. 浙江大学, 2020(08)
  • [6]贵州省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研究[D]. 奚秋.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7]广播汉语教学节目制作研究 ——以《Hello Mandarin》为例[D]. 赵丽萍. 兰州大学, 2020(10)
  • [8]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D]. 王雪思莹.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9]新中国70年长篇小说中国家形象的嬗变[J]. 郑思佳.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10]“场景”即生活世界 ——媒介化社会视野中的“场景”传播研究[D]. 阎峰.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