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汇谷高新创业中心成立

上海汇谷高新创业中心成立

一、上海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俞灵琦[1](2021)在《饮水思源,交大科技园二十年的孵化“答卷”》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园区孵化更加专业化、多元化,未来可期,更多"独角兽"企业将从"交大科技园"这个品牌下孕育而生。东方财富、饿了么、59STORE……这些耳熟能详的企业已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它们的成功不仅来自资本与市场的双重认可,也来源于同一个培育之地——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交大科技园")。如今,中国已有超千家孵化器,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推动着毕业生创业就业,也推动着高校资源和社会资源之间的有机结合。

本刊编辑部[2](2020)在《见证,科技赋能》文中指出在漫漫的岁月变迁中,我们一直用不同的视角观望着科技变化的各个面貌,涵盖科技政策、区域、产业、科技盘点、人物、孵化器、企业、服务机构等等,同时,我们也将挖掘更多新的视角,进而传达科技创新浪潮中更真实的声音。

欧阳申文[3](2019)在《基于众创空间平台下创新型企业孵化器建筑设计初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中国的高新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各类科技园作为高新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对高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作为科技产业园最为重要的部分——企业孵化器,也就逐渐变成科技产业园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随着“众创时代”的来临,孵化器不再局限于科技产业园中,创新型孵化器以各种形式出现,并处于一种高速的发展姿态,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在孵化器数量、面积、入驻企业等方面的孵化器大国。然而,在对孵化器功能以及需求的日益增加今天,以及依靠简单的墙体来进行空间分隔的传统孵化器所暴露出的问题和矛盾也就愈发明显。如何为入驻创新型孵化器的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合适的、紧跟时代潮流的建筑空间,如何使孵化器能够更好的促进在孵企业进行研发和创业、创新工作,以及基于“众创空间”这一平台之下,如何使创新型孵化器与老孵化器得以区分开来,并且有什么新的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相应的设计策略和设计原则,这都是在创新型孵化器建筑设计中所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通过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结合文献资料以及国内外的优秀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实例分析从中归纳影响其设计的主要因素,并对孵化器建筑的发展做出一定的阐述,从孵化器建筑的特征和使用功能以及建筑空间上将其与一般的办公建筑作为区分,通过总结以上几点得出创新型孵化器建筑的设计原则以及设计策略。最后以景德镇航空科技园中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实践设计为例,体现研究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对“众创空间”平台下的创新型孵化器建筑设计提供一点初浅的设计经验与意见。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稍微促进孵化器建筑设计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使用人员的工作以及生活环境的满意度,有利于未来孵化器建筑的设计。

李晓楠[4](2018)在《产城一体模式下产业园区设计方法研究 ——以北方慧谷和中科产业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经济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产城一体将成为城镇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它能够实现产业与城镇的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于城市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起到一定的缓解和改进作用。产城一体规划方法就是对产业规划与人居环境进行空间上的统筹考虑,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构建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格局,解决一部分社会问题,避免产城关系失调,力求既满足产业发展的诉求,又能够满足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然而,国内产业园建设速度迅猛,再加上地域分布分散,使得很多产业园定位相似、重复建设并因此形成了恶性竞争,很多产业园侧重地产开发,使得产业集聚差强人意,并逐渐暴露了土地使用问题。合理的产业园规划是在园区内包含了居住生活区和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生活配套以及公共服务设施,这是一种能够让人们生产生活都更为便捷的发展方向。而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法,更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协调园区内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因此,如何以产城一体模式为引导,利用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法更好的建设产业园区并能可持续的运营发展,是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本文以国内外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进行中典型的产城一体模式园区为案例,着重分析并总结了在规划过程中的经验,通过对园区的建设规模、产业定位、空间组合方式、空间布局方式、平面功能分布等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园区所应用的规划设计方法。同时对两个实际工程的产城一体模式园区规划进行阐述和分析,总结设计中的不足以及改进方式,试图将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法应用在未来产城一体模式园区的规划设计中。

张利波[5](2018)在《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成熟度研究》文中认为众创空间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全国各地的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但是众创空间数量在激增的同时,也出现了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问题,真正优质的众创空间数量较少。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社群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基于一定的社群组织,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组织”,快速地聚集在一起并且传播信息、交流情感以及共享价值等,进而达到相互之间资源交换、知识创新的目的。运营好众创空间社群可以为众创空间和社群成员都带来巨大的价值。但是在我国,首先众创空间发展的年限较短,其次学者对社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销领域、社会学领域等,将众创空间和社群联系一起研究的几乎没有,更提不上对众创空间社群的成熟度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界定众创空间社群的定义和功能,立足于上海来研究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发展状况,着重对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成熟度做出等级的划分和评价。因此,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来展开研究:第一,由于众创空间在我国的发展尚属于初创阶段,所以将众创空间与社群理论的研究相结合的几乎没有。因此本文将会在学者对众创空间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众创空间社群的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并概括众创空间社群的功能。第二,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形态分析,截止2016年底,上海已经有500多家众创空间,每个众创空间或多或少地都会举办一些社群活动,但是每个众创空间组织和运营社群的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众创空间社群的发展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在走访调研上海多家众创空间的基础上,对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发展形态做出了大致的分类,主要总结出了上海众创空间社群发展的十大形态,并在形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分析了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运营机理。第三,在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十大发展形态的研究基础上,我们还无法评价出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发展程度,因此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设计出一套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成熟度评价体系,用于评价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成熟度发展所处的阶段,并对上海的25家众创空间社群做了案例分析。从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成熟度评价中,寻找出上海众创空间社群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提升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成熟度,继而提升众创空间的绩效。

程思宏[6](2016)在《大连泰达慧谷产业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创新不断推动与融合之下,全国各地诞生了诸多产业园区,其中许多科技创新产业园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科技产业园区运营并不成功,一些园区甚至沦为“鬼城”、“荒城”。对科技产业园区而言,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从而更好地利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变得特别重要。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部分,大连市作为辽宁发展的排头兵,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一直处于前列。在众多的已经建立和正在筹划建立的产业园区中,科技创新与现代服务业占据了大半江山。但这些高新产业园区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融资、招商、人才,尤其是战略方向的选择等,都会影响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本文以大连泰达慧谷产业园为例,对其现状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找出其发展的战略途径,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文章以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开始,对其研究的方法与内容,研究现状与创新之处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对相关研究理论进行论述,主要包括战略管理基本理论,生态工业园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三章对大连泰达慧谷产业园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对国内主要城市同类产业园的发展概述,大连市相关产业园的发展以及大连市生态科技创新城的发展,通过分析运用PEST方法对其进行比较。第四章对大连泰达慧谷产业园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其总体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进行优势、劣势与机遇、威胁的分析。然后对产业园的战略目标、布局以及定位方向等进行选择与设计,针对设计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包括组织机构保障、人力资源保障、产业孵化能力保障、招商融资机制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保障、配套机制保障等。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大连泰达慧谷产业园的发展提供理论性的建议。

毛海霞[7](2015)在《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构建与运行效应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科技企业孵化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国创新体系和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即是政府和孵化机构的核心职能,也是大学、科研院所和相关专业服务机构社会职能的延伸。因此,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发展现状与实践要求的孵化网络是目前我国孵化服务体系面临的攻坚难题。上海科技企业孵化事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多家国家高科技创新示范园区试点建设,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以及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效应明显的多维优势的工作局面;同时,习总书记2014年5月上海考察一行中,明确提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这充分说明了上海已具有国内创新高地的资源优势和引领我国科技竞争力发展的重任。因此,本文聚焦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构建与运行效应评价研究,以丰富孵化网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相关研究,界定了“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是指包含了政府、孵化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多主体联合型孵化网络,将孵化网络多元主体赋予“功能层、要素层、主体层”三个层面进行解析,从“功能层”导入本文对孵化网络的功能界定与功能拓展,从“要素层”分析孵化网络所需要的资源要素,以“主体层”为基础分析网络主体间联结模式。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理论研究、现状剖析、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和相关理论,提出本文“构建基础+构建模式+构建影响因素”的理论机理;第二部分是以理论机理指导剖析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构建的发展现状,并通过上海与北京两地数据的定量比较,提出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构建存在以“服务”为核心的市场运营能力、获取风险投资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专业技术服务能力都较弱、都有待提高的问题;第三部分是问题分析,本文首先理论分析了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构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然后运用“DEA-BCC模型”对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运行效应进行评价,并得出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整体上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功能和产业培育功能的发挥,来对接区域创新发展的要求;在孵化网络构建层面要加强专业人员的投入以及加强合理高效的分工配置,加强孵化资金的资本化运作等。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与上海产业发展、科技服务业发展、技术创新的需求导向,提出完善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构建和提高其运行效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以上海最新的实践发展要求为研究导向,结合上海发展现状展开“环境+要素+机理”的理论研究思路,为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本文提出以“企业孵化+技术创新+产业培育+社会经济”四大网络功能效应作为评价依据,对孵化网络运行效应评价工作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实践参考。

张臻[8](2013)在《“饮水思源”的交大慧谷 对话曹兆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人们穿梭于虹桥路宜山路路口可能会现幢醒目楼宇它醒目不在于气势磅礴、高耸入云是四个低调蓝字——交大慧谷以及与其相衬火炬标志。没错在这幢甚至可以说不起眼九层普通楼房里坐落着在闻名遐迩孵化器它曾培育过许多知名:PPS、东方财富网、证券之星……同它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科技园总部所在地。上海慧谷高科技创中心(以下简称交大慧谷)成立于1999年由上海科委、徐汇区政府和上海交大共同创办。作为上海交大大学科技园旗下

康征[9](2011)在《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在深入调研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发展和经验和状况,对目前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发展进行研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今后发展道路中的相应对策。本文对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多由政府部门或者有政府背景的科技园区负责建立和完善或者参与建成的,主要是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度高,自身发展活力不足。政策法规不健全,影响孵化器功能发挥。现行的孵化器政策也是造成孵化企业流动差的深层原因。孵化企业因为毕业后会失去了进一步政策的支持而不肯毕业;而且孵化器也会因发展较好的孵化企业的毕业,影响房租收入和政府财政性扶持,从而缺乏让企业毕业的积极性。因此,不完善现行的孵化器政策,将难以提高孵化企业毕业率,也难以建立有效的流动和辐射机制,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制环境。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融资服务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力手段,根据孵化器对企业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建立完善风险投资与孵化器投融资体系,向风险投资机构推荐投资对象,使投融资能够切实的落实到孵化器企业服务中去。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能推动事业蓬勃发展的人才机制,改革现行扶持政策势在必行。激发孵化器和管理人员的动力和活力,以利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阐明选题的意义和目的,分析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归纳本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并提出主要观点。第二部分,回顾了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22年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用具体的数据体现了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分析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比较了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发展管理成功经验,对完善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对策研究。第五部分,本文结论,并提出研究展望。

宗祎本[10](2009)在《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反思》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在深入调研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国际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经验和发展状况,对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进行反思,提出了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改革方案。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走过了20年的历程,为上海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我国自主创新的载体之一,中央发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研究新形势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定位、孵化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孵化器的政策支持和孵化器的服务体系,对孵化器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进行了反思:孵化器的功能定位是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入孵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方面的服务,以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为社会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上海的孵化器的功能定位是否准确?孵化器管理体制是指孵化器系统的机构性质、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是孵化器系统的构成方式或手段。主要表现为孵化器的投资来源及性质、治理结构、组织架构、管理方式,孵化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内涵文化特征,包括创业氛围、文化建设等,以及由外来(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的治理、管理、规制、调控所形成的政策导向、制度安排。孵化器运行机制为在既定的机构性质、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下,为达到孵化器系统的目标所采取的行为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活动内容。主要表现在,为了达到孵化器系统目标而形成的规范和约束孵化器运行、使孵化器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达到组织目标的保证措施与机制,是孵化器的内部运作方式、工作流程与经营模式。上海的孵化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完善?政府对孵化器的政策支持应由专项资金支持转为政府采购。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社会公益投资和公共产品,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因此,政府作为社会公益投资的主体和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应该采购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服务。同时,我国已加入WTO,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按照世贸组织的相关要求进行调整。因此,原先的退税性孵化器支持政策必将被取消。这都需要考虑政府作为主体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服务进行采购。政府采购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采购活动,具有政策强制力和强大的导向性。政府采购什么、采购多少、向谁采购、如何采购,都将直接影响孵化器的走向和自主创新的发展,必将刺激孵化器发展的热情和动力,必将对我国未来孵化器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作用。孵化器是提供创业孵化公共服务的机构。孵化器总体上属于现代服务业,是以促进自主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公益性、非营利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为转化科技成果、为创业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帮助企业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推动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孵化器提供的投融资服务、培训服务等孵化服务已经辐射到孵化器外的其他创业企业,孵化器也因此成为政府开展创业孵化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有力地充实了政府创业孵化公共服务的内涵,提高了政府创业孵化公共服务的能力。本论文在总结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面临的新形势,提出科技企业孵化器必须面对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科技竞争国际化、体制改革、税制改革、房地产发展态势等新情况迎接新的挑战和要求。论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综述。从孵化器的产生、发展引出孵化器的定义、功能、性质,最后强调孵化器的公共性。第二部分,回顾了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20年发展的成绩和现状,用具体的数据展现了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比较了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论文从国外孵化器的演进历程,国外成功孵化器的基本规律出发,提出国外孵化器推动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与政策举措和企业孵化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良好发展机制。并结合国内各地政府支持力度与支持方式,指出外地企业孵化器值得借鉴的一些先进做法。第四、第五部分,是论文论述的创新点。从孵化器的功能定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政策支持、服务体系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第六部分,研究了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并提出了孵化器的主要收益模式:政府支持是孵化器最基本的资金来源,对在孵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高增值服务是孵化器市场化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在孵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可分享创新型企业的高成长收益,对在孵企业提供常规服务是孵化器的保障性收入,社会捐赠是孵化器资金的有益补充。

二、上海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饮水思源,交大科技园二十年的孵化“答卷”(论文提纲范文)

交大“店小二”的十八般武艺
多维度构建科创孵化生态
辐射长三角,筑梦全球网络

(2)见证,科技赋能(论文提纲范文)

政策
    科技“小巨人”折射政策需求
    “36条”配套政策,鼓励创新,让政策及时对接企业
    解困“生产力”——浦东创新政策
    创新券——研发平台的新实践
    新创新引擎:“科创22条”
    又见创新券
    科创政策四十年
    科改进行时
成果转化
    众说纷纭“产学研一体化”
    科技成果转化:路将越走越宽
    “孩子”,你为什么不能长大?
    科技成果转化跃上新起点
    “速配”?“拼盘”?寻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平衡点
    技术“破茧”,转化“成蝶”
国际
    国家创新芬兰为镜
    寻访英国创新因子
    印象·法国创新
    奥地利瑞典创新行纪
    中以合作“哑铃模式”
    德国创新模式
区域
    回眸:苏南模式20年
    科创一体化的长三角“答卷”
    孵化器“安徽模式”
    “解锁”长三角
    香港科技“大跨步”
    长三角“技术升级潮”
科技金融
    科技企业融资有“道”
    资金就是能量!科技金融合力才能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与央视一起聚焦钱流
    发展科技金融,杨浦区构建专业功能区
服务机构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调查
    立意高远虚实结合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孵化
    “引进来”与“走出去”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党委书记朱正红的2010记忆
    崛起的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群像
    孵化器,国企里的创新乐土
    区域发展的“灵魂”——漕河泾开发区创业中心的品牌建设路径
    “饮水思源”的交大慧谷
    斥资近7亿元的上海西虹桥想要孵化世界级“北斗硅谷”
    在孔雀机构孵化器里,我们曾经创业15个月
    孵化器新布局:“纽带模式”
    中国孵化的华东风采
人物
    压力动力耐力合力活力——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人大副主任、着名经济学家厉无畏畅言科技创新呼唤“五力齐发”
    火红的中国芯——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首家海外上市公司的创办人施雷
    胡润——领跑中国财富的冒险家
    刘昌胜: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张忠铧:做科研贵在坚持
    李劲松︰逆转生命的程序
    科技功臣金亚秋:“做其他人做不到的创新之事”
    陈亚珠:读懂医工交叉的科技“先行者”
    田禾:与诺奖得主并肩创新
产业
    起底新能源
    繁荣的生物医药
    转基因已经来了!
    国内太阳能无人机迎革命
    大数据时代
    VR下的虚虚实实
    解码区块链
    人工智能VS人脑智慧
    芯片产业加速记
企业
    振华港机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淘米网络:打造中国版迪士尼——记上海淘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天诚通信创始人雍竣华:倾心宽带的“最后一公里”
    这家企业如何打破国外垄断?以不变的“创新”应万变
    澜起科技:掀起内存接口芯片的“巨澜”
科技盘点
    2015科技盘点
    2016科技盘点
    2017科技盘点
    2018科技盘点
    2019科技盘点
亚太知识竞争力
    2015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
    2016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
    2017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
    2018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
    2019亚太知识报告

(3)基于众创空间平台下创新型企业孵化器建筑设计初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时代及政策背景介绍
        1.1.2 孵化器的转型及升级
        1.1.3 论题的缘起
        1.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定义的阐述
        1.2.1 企业孵化器的定义
        1.2.2 创新型企业孵化器
        1.2.3 “众创空间”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企业孵化器研究综述
        1.4.1 国外关于孵化器的研究综述
        1.4.2 国内关于孵化器的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2.1 产业集群理论
        2.1.1 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
        2.1.2 集群效应
    2.2 共享经济理论
        2.2.1 共享经济的理论研究
        2.2.2 共享经济典型案例
    2.3 创业生命周期
        2.3.1 创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
        2.3.2 创业生命周期中的难题
    2.4 建筑环境心理学
        2.4.1 建筑与环境
        2.4.2 建筑环境心理学理论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创新型孵化器的发展及现状特征
    3.1 国内企业孵化器的扶持政策
        3.1.1 国内政策的发展现状
        3.1.2 江西省政策的发展现状
        3.1.3 政策的区域影响对比
    3.2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的发展趋势
        3.2.1 开放化、社区化
        3.2.2 专业化、垂直化
        3.2.3 差异化、多元化
        3.2.4 多层次、网络化
    3.3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的特征
        3.3.1 信息化、数字化
        3.3.2 开放式空间设计
        3.3.3 功能混合化办公空间设计
    3.4 孵化器建筑的特殊性
        3.4.1 与普通办公建筑相比
        3.4.2 与传统孵化器建筑相比
    3.5 案例分析
        3.5.1 南京研创园孵鹰大厦项目调研分析
        3.5.2 广州天河创想公社项目调研分析
        3.5.3 桂林兴桂园项目调研分析
        3.5.4 江西慧谷产业园孵化器项目调研分析
        3.5.5 麻省理工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孵化器
        3.5.6 法国车间孵化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创新型孵化器建筑设计的主要因素
    4.1 “互联网+”的影响因素
        4.1.1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
        4.1.2 “互联网+”时代下对各产业的影响
        4.1.3 “互联网+”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4.1.4 “互联网+”对孵化器建筑设计的影响
    4.2 客户群体影响因素
        4.2.1 创业人群的变化
        4.2.2 创业团队小型化
        4.2.3 创业产业的变化
        4.2.4 创业周期的变化
    4.3 创新型孵化器在孵人员办公及行为需求
        4.3.1 创新型孵化器在孵人员的办公特征
        4.3.2 创新型孵化器在孵人员的行为需求
        4.3.3 在孵人员对创业环境的需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设计原则及策略
    5.1 设计原则
        5.1.1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基于在孵人员行为需求的设计原则)
        5.1.2 开放和协作的设计原则(基于在孵企业人员工作模式的设计原则)
        5.1.3 共享、交流的设计原则(基于在孵企业的创新型产业行为特征的设计原则)
        5.1.4 功能混合的设计原则(基于孵化器建筑的功能构成的设计原则)
    5.2 创新型孵化器选址
        5.2.1 与周边用地规划的功能协调
        5.2.2 产业集群的优势
    5.3 创新型孵化器平面布局
        5.3.1 功能构成
        5.3.2 主要功能面积配比
        5.3.3 功能布局分类
        5.3.4 核心交通布局
    5.4 创新型孵化器空间设计
        5.4.1 注重细节,人性化设计
        5.4.2 开放式空间设计
        5.4.3 多样的共享空间设计
        5.4.4 弹性化、混合化空间设计
    5.5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设计风格
        5.5.1 建筑立面元素
        5.5.2 室内色彩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设计实践——以景德镇航空科技园孵化器为例
    6.1 景德镇航空科技园项目概况
        6.1.1 选址分析
        6.1.2 发展定位
        6.1.3 规划设计构思
    6.2 建筑平面布局
        6.2.1 园区整体功能布局
        6.2.2 孵化器功能布局
        6.2.3 平面设计
    6.3 创新空间设计
        6.3.1 以人为本
        6.3.2 开放协作
        6.3.3 共享交流
        6.3.4 功能混合
    6.4 建筑风格
    6.5 未来创新型孵化器建筑设计趋势及展望
    6.6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孵化器创业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B 孵化器中办公人员空间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C 图表目录
附录D 景德镇航空科技园总图
附录E 景德镇航空科技园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产城一体模式下产业园区设计方法研究 ——以北方慧谷和中科产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产城一体园区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园的模式及发展历程
        2.1.1 产业模式分类
        2.1.2 生命周期与发展历程
    2.2 中国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2.3 国际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2.4 产城一体模式的理论基础
3 产城一体园区的空间模式解析
    3.1 传统园区的空间模式
        3.1.1 传统园区规划设计要点
        3.1.2 传统园区设计的应用
        3.1.3 传统园区的转型途径
    3.2 产城一体园区的产生
    3.3 产城一体园区的空间模式
        3.3.1 产城一体园区设计方法要素
        3.3.2 产城一体园区设计的应用
        3.3.3 产城一体园区应用的设计总结
4 产城一体园区设计方法研究
    4.1 总体规划层面
        4.1.1 产城用地平衡
        4.1.2 产城互促系统构建
        4.1.3 产城一体设计路线
    4.2 设计选址与定位
        4.2.1 选址原则
        4.2.2 产业定位
    4.3 设计方法
        4.3.1 区域空间布局要素
        4.3.2 平面布局要素
        4.3.3 功能布局要素
        4.3.4 工程实践中的设计指导理论
5 国内产城一体园区设计解析
    5.1 功能分区案例
        5.1.1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
        5.1.2 联东U谷产业园
    5.2 功能混合案例
        5.2.1 苏州工业园
        5.2.2 扬州广陵产业园
        5.2.3 大连亿达软件园
        5.2.4 大连天地软件园
    5.3 国内园区设计小结
        5.3.1 园区定位及业态对比
        5.3.2 区域空间布局分析
        5.3.3 平面布局分析
6 工程实践研究
    6.1 大连北方生态慧谷产业园研究
        6.1.1 项目规划及定位
        6.1.2 以功能分区理论为切入的设计方法研究
        6.1.3 运营阶段的设计反思
    6.2 中科小镇产业园研究
        6.2.1 项目规划及定位
        6.2.2 以功能混合理论为切入的设计方法研究
        6.2.3 未来产业规划模式探索
    6.3 工程实践研究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产业园规划案例汇编
附录B 大连北方生态慧谷产业园设计图汇编
附录C 大连北方生态慧谷产业园运营状况
附录D 中科小镇产业园详细设计图纸
致谢

(5)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成熟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众创空间社群的理论分析
    2.1 众创空间的概念与文献综述
        2.1.1 众创空间的概念
        2.1.2 众创空间的文献综述
    2.2 社群的概念与文献综述
        2.2.1 社群的概念
        2.2.2 社群的文献综述
    2.3 社群的类型及特征
        2.3.1 社群的类型
        2.3.2 社群的特征
    2.4 众创空间社群的概念及功能
        2.4.1 众创空间社群的概念
        2.4.2 众创空间社群的功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形态和机理分析
    3.1 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形态
        3.1.1 以“投资+孵化”为核心的形态
        3.1.2 以“大企业平台”为依托的形态
        3.1.3 以“提升影响力”为驱动的形态
        3.1.4 以“联合办公”为支撑的形态
        3.1.5 以“聚焦产业”为导向的形态
        3.1.6 以“项目路演”为联结点的形态
        3.1.7 以“喝咖啡”来烘托创业氛围的形态
        3.1.8 以“创业比赛”来筛选创客的形态
        3.1.9 以“创业社区”来构建创业生态的形态
        3.1.10 以“展览会”为文化交流途径的形态
    3.2 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运营机理分析
        3.2.1 资料来源
        3.2.2 开放性编码
        3.2.3 主轴编码
        3.2.4 选择性编码
        3.2.5 动因和条件
        3.2.6 路径的选择与实施
        3.2.7 运营的效果与目的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成熟度评价体系
    4.1 评价指标来源
        4.1.1 宏观指标
        4.1.2 微观指标
    4.2 评价指标的内涵
        4.2.1 上海众创空间社群服务环境
        4.2.2 上海众创空间社群服务内容
        4.2.3 上海众创空间社群内部信息流动绩效
    4.3 建立上海众创空间社群成熟度评价体系
    4.4 上海众创空间社群成熟度测量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成熟度案例分析
    5.1 实证案例的来源
    5.2 评价社群成熟度
    5.3 上海众创空间社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5.3.1 缺乏社群管理制度和运营体系
        5.3.2 社群活动种类单一,成员缺乏参与感
        5.3.3 社群成员间沟通不畅,信息扩散和重组的速度较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众创空间社群成熟度提升的对策建议
    6.1 提升自身运营水平,提供良好的众创空间社群服务环境
        6.1.1 加强技能培训,提升众创空间社群运营者的运营水平
        6.1.2 建立组织机构,完善众创空间社群管理制度和运营规则
    6.2 设计多类型的社群活动,丰富众创空间社群的服务内容
        6.2.1 定期举办多种类型的众创空间社群活动
        6.2.2 发挥创业辅导员或者创业导师的指引作用
    6.3 圈定众创空间社群活动的主题,促进成员之间高效沟通
        6.3.1 选择恰当的主题,聚焦社群成员的注意力
        6.3.2 线上线下活动呼应,促进成员间充分交流
    6.4 总结众创空间社群活动规律,提升成员参与感
        6.4.1 发布信息前要做好“预热”
        6.4.2 打造全员学习的氛围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大连泰达慧谷产业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
    2.1 产业园区发展研究
        2.1.1 产业园区发展国外研究
        2.1.2 产业园区发展国内研究
    2.2 生态工业园理论研究
        2.2.1 生态工业园国外研究现状
        2.2.2 生态工业园国内研究现状
    2.3 产业园区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2.3.1 国外产业园区发展战略
        2.3.2 国内产业园区发展战略
    2.4 SWOT理论分析
3 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国内产业园区的发展
        3.2.1 国内产业园分析
        3.2.2 对泰达慧谷产业园区的影响
4 内部环境分析
    4.1 产业园发展分析
    4.2 产业园依托资源分析
        4.2.1 学校资源
        4.2.2 人力资源
    4.3 产业园科研能力分析
    4.4 产业园产业格局分析
5 泰达慧谷产业园发展战略制定
    5.1 SWOT-CLPV矩阵
        5.1.1 发展优势分析
        5.1.2 发展劣势分析
        5.1.3 发展机遇分析
        5.1.4 发展挑战分析
    5.2 SWOT分析
        5.2.1 战略的比较
    5.3 战略选择
        5.3.1 资本运作战略
        5.3.2 联动发展战略
        5.3.3 多元化发展战略
    5.4 战略目标
    5.5 发展定位
        5.5.1 示范园区的建设
        5.5.2 示范园区与商务新城的建设
6 泰达慧谷产业园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
    6.1 泰达慧谷产业园发展战略实施
        6.1.1 创新招商引资
        6.1.2 创新融资平台
        6.1.3 加强软环境建设
    6.2 泰达慧谷产业园发展战略保障
        6.2.1 组织机构保障
        6.2.2 人力资源保证
        6.2.3 产业孵化能力保障
        6.2.4 招商融资机制保障
        6.2.5 公共服务平台保障
        6.2.6 配套机制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构建与运行效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发展具有科学合理性
        1.1.2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构建具有战略紧迫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概念界定
        1.3.2 科技企业孵化网络运行效应概念界定
        1.3.3 国外相关孵化网络的研究综述
        1.3.4 国内相关孵化网络的研究综述
        1.3.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图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查阅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6 研究创新点
        1.6.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6.2 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二章 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构建的理论研究
    2.1 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功能定位
        2.1.1 微观层面的功能
        2.1.2 中观层面的功能
        2.1.3 宏观层面的功能
    2.2 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构建基础
        2.2.1 政府层面的政策性引导
        2.2.2 孵化网络的市场化运营
        2.2.3 资源信息平台的支撑
    2.3 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构建模式
        2.3.1 政府主导型科技企业孵化网络
        2.3.2 技术主导型科技企业孵化网络
        2.3.3 企业主导型科技企业孵化网络
    2.4 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构建要素
        2.4.1 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结构特征
        2.4.2 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构成主体
        2.4.3 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联结方式
第三章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构建的现状分析
    3.1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构建的总体情况
        3.1.1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建设布局
        3.1.2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主体发展
        3.1.3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资源平台
    3.2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构建基础
        3.2.1 政府法规与政策引导是构建的重要保证
        3.2.2 孵化网络的市场化运营是构建的重要基础
        3.2.3 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整合是构建的重要支撑
    3.3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构建模式
        3.3.1 上海市区级科技创业中心——政府主导型TBIN
        3.3.2 大学科技园及大学孵化器——技术主导型TBIN
        3.3.3 高科技园区及企业孵化器——企业主导型TBIN
    3.4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构建存在的问题
        3.4.1 孵化网络以“服务”为核心的市场运营能力较弱
        3.4.2 孵化网络获取风险投资的能力较弱
        3.4.3 孵化网络孵化服务资源整合度低
        3.4.4 孵化网络专业技术服务投入不足
第四章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构建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构建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1.1 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构建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4.1.2 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构建的内部强度影响因素
    4.2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构建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2.1 数据收集与分析
        4.2.2 模型构建与计算
        4.2.3 结论分析
第五章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运行效应评价
    5.1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运行效应评价体系的建立
        5.1.1 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5.1.2 评价体系指标的确立
    5.2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运行效应评价实证研究
        5.2.1 数据收集与分析
        5.2.2 模型构建与计算
        5.2.3 研究结论分析
    5.3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运行效应差异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5.3.1 指标选择与建立
        5.3.2 模型构建与计算
        5.3.3 结论分析
第六章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构建与运行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产业发展导向,提升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功能效应
        6.1.1 优化孵化网络的产业布局
        6.1.2 加强孵化机构的产业导向
        6.1.3 提高科技服务业的辐射效应
        6.1.4 建立可持续孵化的项目供应体系
    6.2 强化政府职能,加大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构建的引领力度
        6.2.1 重点扶持典型示范作用的科技企业孵化网络
        6.2.2 建立动态考核机制评估网络运行效应
        6.2.3 建立政府采购服务模式以改革政府扶持方式
        6.2.4 建立科技企业孵化网络运行的保障机制
    6.3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的服务能力
        6.3.1 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发挥孵化网络创新优势
        6.3.2 提高融资服务能力,加强孵化网络资本运作功能
        6.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孵化网络管理团队素质
        6.3.4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孵化网络技术供需平衡度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国外孵化器研究情况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本研究的特点
        3.1 主要观点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3.4 理论分析视角
二、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分析
    1. 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
        1.1 科技企业孵化器定义
        1.2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
        1.3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过程
        1.4 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孵化企业的关系
    2. 中国孵化器的发展现状
        2.1 发展状况
        2.2 各地政府支持力度与支持方式
    3.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3.1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初始阶段
        3.2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探索阶段
        3.3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拓展阶段
        3.4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扩张阶段
        3.5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深化发展阶段
三、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发展上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体制缺陷
        1.1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体制问题
        1.2 原因分析
    2. 政策法规执行力度缺陷
        2.1 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不统一的问题
        2.2 原因分析
    3. 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缺陷
        3.1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3.2 原因分析
    4. 孵化器自身人才机制缺陷
        4.1 孵化器人才机制问题
        4.2 原因分析
四、完善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对策研究
    1. 国外孵化器发展的基本经验
        1.1 政府的大力支持保障孵化器发展
        1.2 完善的法制环境支撑孵化器发展
        1.3 良好的孵化器投资机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1.4 规范化、标准化的内部管理体制保证孵化器健康发展
    2. 外地企业孵化器的一些先进做法
        2.1 管理团队与孵化器利益挂钩
        2.2 延伸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
        2.3 具有一定的创业投资、融资等功能
        2.4 事业法人与企业法人双重角色
        2.5 租用孵化场地建设孵化器
    3. 主要启示
        3.1 界定政府与孵化器的关系,明确孵化器的定位
        3.2 立法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保证
        3.3 推广风险投资机制,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融资服务体系
        3.4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要确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
五、结论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展望
附录
    1.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情况表
    2.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类型表
    3.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重要指标07-09年对比表
    4.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性质表
    5.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政策表
    6.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2009年累计风险投资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选题依据和应用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重点、难点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科技企业孵化器综述
    第一节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产生和发展
        一、孵化器的产生动因、演进历程
        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演进
        三、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定义、功能、性质
        一、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定义
        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功能和目标
        三、企业孵化器的性质定位
    第三节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公共性
        一、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提供创业孵化公共服务的机构
        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核心是创业孵化服务
        三、创业孵化是科技公共服务
        四、创业孵化公共服务的内容及范围界定
第三章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和贡献
    第一节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数据
        一、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发展指标
        二、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基本数据
        三、在孵企业发展数据
    第二节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
        一、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微观组织结构的特点
        二、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现状分析
        三、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扶持政策现状
        四、上海创业孵化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贡献
        一、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对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的培育
        二、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促进
        三、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 国内外孵化器发展经验比较
    第一节 境外孵化器的基本经验与发展机制
        一、国外成功孵化器的基本规律
        二、企业孵化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良好机制
        三、推动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与政策举措
        四、创业孵化公共服务的经验与借鉴
    第二节 国内发展动态
        一、发展状况比较
        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分类和分析
        三、各地政府支持力度与支持方式
        四、外地企业孵化器的一些先进做法
第五章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定位的问题分析
        一、孵化器主要依托政府,但运作缺少活力
        二、孵化器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三、孵化器经营目标异化,影响功能发挥
    第二节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制的问题分析
        二、上海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现行政策的主要弊端
        一、现行专项资金支持政策的主要弊端
        二、政府支持的力度还不够
    第四节 上海创业孵化公共服务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对象局限
        二、服务功能不到位
        三、孵化服务向上下游延伸不充分
        四、孵化服务有待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第六章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对策
    第一节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定位问题的对策和功能设计
        一、解决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定位问题的对策
        二、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设计
    第二节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方案
        一、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体制总体改革方案
        二、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行机制总体改革方案
    第三节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政策支持的解决方案
        一、政府采购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服务的依据
        二、政府采购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服务的方案设计
    第四节 提升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水平的举措
        一、确立孵化器提供创业孵化公共服务的地位
        二、充分发挥孵化器公益性作用,争取政府更大支持
        三、大力提升孵化器服务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业孵化公共服务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源整合机制,提升孵化器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加强专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创业孵化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七章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面临的新形势
        一、中央发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科技竞争的国际化为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三、上海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迫使企业孵化器实行相应的变革
        四、上海税制改革对企业孵化器带来新的冲击
        五、房地产发展的态势要求孵化器必须加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二节 新时期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上海孵化器的主要模式
        二、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上海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饮水思源,交大科技园二十年的孵化“答卷”[J]. 俞灵琦. 华东科技, 2021(08)
  • [2]见证,科技赋能[J]. 本刊编辑部. 华东科技, 2020(10)
  • [3]基于众创空间平台下创新型企业孵化器建筑设计初探研究[D]. 欧阳申文. 南昌大学, 2019(03)
  • [4]产城一体模式下产业园区设计方法研究 ——以北方慧谷和中科产业园为例[D]. 李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5]上海众创空间社群的成熟度研究[D]. 张利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4)
  • [6]大连泰达慧谷产业园发展战略研究[D]. 程思宏.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7)
  • [7]上海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构建与运行效应评价研究[D]. 毛海霞.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5(01)
  • [8]“饮水思源”的交大慧谷 对话曹兆敏[J]. 张臻. 华东科技, 2013(10)
  • [9]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D]. 康征. 复旦大学, 2011(04)
  • [10]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反思[D]. 宗祎本.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