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成树的网状网络虚拟环保护算法

基于生成树的网状网络虚拟环保护算法

一、基于生成树的mesh网虚环保护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任诚[1](2018)在《集中模式下的网络资源分配机制与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通信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分布式控制逻辑难于应对愈发复杂的网络管理需求,对网络资源分配的优化能力有限。集中模式是相对于分布式模式的一种网络管理模式,由集中控制器搜集全网拓扑信息,实现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集中控制器具有可编程性,能够根据不同的优化目标执行针对全网的优化策略,完成对网络的精准及灵活控制。集中模式所倡导的网络控制方式使网络的设计和管理更加灵活。本文从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园区网(Campus Network)和特殊用途的网络三个方面分别讨论集中模式给网络管理及资源分配带来的好处。具体以IP over 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波分多路复用)网络、混合软件定义网络(Hybrid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HSDN)和数据中心网络作为以上三类网络的代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集中模式的IP over WDM网络节能虚拓扑设计作为广域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IP over WDM网络在进行虚拓扑设计时通常将节约网络能耗作为单一的评价指标,最小化所需的节点数量和链路数量,难以满足上层业务对网络其他性能的需求,比如网络生存性。WDM技术虽可以大幅提高链路的传输容量,但同时也对网络生存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网络设计运行之初需要综合考虑多种网络性能以优化网络设计策略,实现网络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考虑多种网络性能的资源配置方案应当是基于对电层虚拓扑和光层物理资源的集中管理,通过对IP网络与光网络的联合设计而获得的。本文对IP over WDM网络的能耗效率、网络资源效率和网络生存性三个方面进行统一折衷优化,得到一个静态需求下的虚拓扑设计方案。实验结果表明,与已有的节能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案使网络能耗平均降低了39.8%,网络资源的平均使用量减少了28.2%,网络跨层生存性平均提升了35.7%。(2)基于集中模式的HSDN网络流量工程与流管理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是一种典型的采用集中模式的网络范式。SDN在园区网中的部署旨在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管理要求和优化网络资源分配。受限于网络管理者所面临的SDN部署成本等问题,在园区网中增量部署SDN成为现有传统网络向SDN过渡的折衷方案,HSDN应运而生。在HSDN中的流分为至少经过1个SDN节点的SDN流和未经过任何SDN节点的IP流。已有的关注HSDN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TE)的工作对IP流没有实现集中管理,导致TE性能不理想。为了提升HSDN网络TE性能,本文利用新技术,如Fibbing[1]、Panopticon[2]和Telekinesis[3],对IP路由器和SDN交换机的路由进行统一管理,以获得集中模式在HSDN全网范围的实现。在单播通信方面,基于集中模式提出了流路由分离(Flow Routing and Splitting,FRS)算法,将IP流转换为SDN流,在实现对所有流集中管理的同时提升了TE性能。并且,FRS算法使HSDN以20%的SDN节点部署比例获得了媲美全网部署SDN时的TE性能。在多播通信方面,近年来通信网络中多播流量的爆发式增长使其日益成为网络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单播相比,多播通信能有效地减少网络资源消耗。目前,基于HSDN的多播通信流量工程问题鲜有相关研究。为了提升HSDN多播通信的TE性能和安全性,本文基于集中模式提出了多播路由及分离(Multicast Routing and Splitting,MRS)算法,将多播组路由路径分为单播路由和多播路由两部分区分处理。对于每个多播组,算法计算出一个核心SDN节点作为集中控制器的管理接口,通过网络功能的灵活部署(如接入控制)增强HSDN多播通信安全性能;同时以核心SDN节点为根节点建立多棵多播树以实现负载均衡。仿真数据表明,当SDN节点部署比例达到40%时,为每个多播组计算2棵多播树,HSDN可以获得与全网部署SDN相接近的多播通信TE性能。(3)基于集中模式的数据中心网络流调度优化在特殊用途的网络范畴,本文选择数据中心来进一步探究集中模式带来的好处。作为支撑起大数据产业及云计算平台的关键基础设施,从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加快应用响应速度的角度出发,数据中心需要结合上层应用的特点进行下层网络的传输任务调度。采用集中模式对应用层和网络层进行集中管理显然是最佳选择。已有的相关工作追求网络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其优化目标没有与应用层需求完全匹配,难于真正部署到实际网络中。据此,本文以数据中心集群计算框架为应用背景提出了在线流追赶算法(Flow Chasing Algorithm,FCA)。算法将标志一个计算阶段开始或者结束的一组流定义为一个transfer,集中控制器根据应用层描述的每个transfer所包含的流信息,以transfer为粒度进行网络层资源分配。算法分为transfer内部和外部两个阶段,旨在尽可能降低平均传输完成时间(Transfer Completion Time,TCT)。将FCA部署在实验平台上,实验结果表明,FCA降低了约6.24%的平均TCT,节约了约4.8%的shuffle完成时间,缩短了大概2.00%的任务(job)完成时间。

张伟[2](2018)在《光网络立体化保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网络面临着超大规模、超高速率发展的挑战,超大规模体现在数以万计的节点要实现智能联网,而超高速率体现为高达Tbit/s的光网络每根光纤中波长通道的传输速率,同时随着光网络容量大规模增加和Pbit/s的节点吞吐能力,这些因素使得光纤链路故障就能够造成大量业务的中断,其生存性问题也日趋复杂化。光网络规模的扩大,网络拓扑复杂程度的增加,导致光网络发生随机并发多个链路故障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而通常光网络中光纤链路故障的生存性技术主要针对单个链路故障,虽然已有研究多故障保护恢复的相关生存性技术,但是仍无法有效解决光网络随机并发多个链路故障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满足多重故障下光网络生存性需求,本文主要针对随机并发多个链路故障的保护技术开展研究,开展理论推导、构建其数学模型、仿真实验验证等工作,取得以下三个方面创新性研究成果:第一、建立了带宽可变光网络的逻辑冗余度和频谱资源保护效率的理论分析模型,在发生单个链路故障情况下和多个链路故障情况下,分别推导出带宽可变光网络的逻辑冗余度下界及其最小值、频谱资源保护效率的上界及其最大值,并在网络保护资源充足的条件下(100%抵御链路故障),证明了:网络的逻辑冗余度下界及其最小值仅由随机并发出现的链路故障数量和网络平均节点度决定,网络的频谱资源保护效率上界及其最大值仅由其网络全连通图中的节点数量和随机并发出现的链路故障数量决定。第二、针对光网络拓扑连通度高、频谱资源相对有限的特点,提出了基于k-边连通、抵御多个链路故障的立体化保护结构及其构造算法APSC和资源分配策略。通过对该保护结构的逻辑冗余度及其资源保护效率的分析,证明了其是抵御带宽可变光网络多个链路故障的最优保护结构;该保护结构保护的随机并发链路故障个数越多,其逻辑冗余度越大,需要更多的保护频谱资源保护故障的业务;该保护结构的平均节点度越大,则其逻辑冗余度越小,网络中更多的工作业务可以共享它的保护频谱资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k-边连通的立体化保护结构都能够有效的降低网络逻辑冗余度并提高网络的资源保护效率。第三、针对波分复用光网络中出现的多个链路故障,提出了基于k-边连通、抵御多个链路故障的立体化保护结构构造算法NEMK、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及其拓扑分值、容量效率和效率比值,另外把立体化、规则化、可扩展性的思想运用到大容量光网络的容错和保护中,提出了基于多面体的立体化保护结构构造方法及其资源分配和多故障保护方法。立体化保护结构的拓扑分值和容量效率仅由拓扑结构决定,保护结构的拓扑分值和容量效率的值越大表示该保护结构的跨接链路越多,是一种先验效率;保护结构的效率比值是由拓扑结构以及该保护结构的保护资源数量和实际保护的工作资源数量决定,该保护结构的效率比值越大表示保护结构的保护资源的利用率越高,是一种后验效率。

何晨[3](2017)在《基于保护机制优先级的光网络生存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迅速成熟,光网络可以给用户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随着用户数量以及总业务量越来越多,故障发生数量也大幅提升,即使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的业务服务中断,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如何提高光网络应对故障的能力,使服务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使得生存性的研究成为光网络发展中一项至关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对链路保护、节点保护等关键技术展开分析,给出选取拓扑结构中保护优先级最高的链路和节点的理论基础,为系统仿真提供理论依据;基于链路删除法,选取拓扑结构中优先级最高的链路,通过分析1+1保护和共享保护两种保护,结合两种保护的特点,在Mesh网中设计交叉型保护方案;基于集团度算法,判断拓扑结构中不同节点的保护优先级,根据保护优先级确定保护方案,讨论在不同数量的节点具备波长转换功能时光网络系统生存性性能发生的变化。利用OPNET Modeler软件构建网络拓扑结构,通过仿真研究交叉保护对生存性参数的改善情况,并研究不同的节点具备波长转换能力时对光网络阻塞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1+1保护与共享保护的交叉保护,保持了Mesh共享网络的低冗余度、低阻塞率的优点,在保护恢复成功率以及恢复时间上较Mesh网有较大提升;当光网络拓扑结构中的保护优先级最高节点具备波长转换功能时,相比于全波长转换功能的网络更利于实现,对比无波长转换网络在阻塞率上有明显改善,并且保护优先级最高的节点具备波长转换功能时,相比优先级较低的节点对于系统性能的提升最为明显。

汉鹏超[4](2016)在《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网中虚拟化资源分配算法的设计与仿真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不断扩大的互联网规模,日益增长的用户数目以及层出不穷的新兴应用对整个网络系统的容量、可靠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日益繁荣以及骨干网传输容量的不断突破,覆盖最后一公里的接入网逐渐成为制约网络服务质量的瓶颈。光纤-无线融合(Fiber-Wireless,FiWi)接入网作为大容量、高可靠性光纤接入技术和高灵活性、低成本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结合,近年来备受业界关注。然而,其光纤子网与无线子网各自独立的资源管理模式阻碍了两者之间的无缝融合,难以满足多样化新兴业务扩展和网络全局资源优化的发展需求。针对网络架构日益严重的僵化问题,网络虚拟化技术被提出,旨在通过将传统的因特网服务供应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进行功能解耦,利用可编程硬件及云存储等技术,实现全局资源优化和调度,同时提供逻辑独立的服务支持。本文聚焦FiWi接入网中虚拟化资源分配机制研究,针对现有网络虚拟化研究中面临的物理资源分配模式不当、虚拟网络模型过于抽象、网络资源属性考虑不充分、基础设施供应商(Infrastructure Provider,InP)收益受限等典型问题,提出虚拟化FiWi接入网结构,并重点解决FiWi接入网虚拟化资源分配问题,目的是为虚拟化FiWi接入网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首先,针对虚拟化场景中网络资源需要预分配,传统FiWi接入网中基于负载的资源分配机制难以适用的问题,提出了InP资源分配算法,包括基于广度优先遍历的无线网状网信道分配算法(Wireless mesh network Channel Alloc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Breadth first search,WCAB)和 FiWi 接入网动态带宽分配算法(FiWi access network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algorithm,FDBA),通过最小化最大冲突域资源利用率实现整个网络资源的无冲突调度。然后,针对以往虚拟网络模型未充分考虑FiWi接入网的网络特性的问题,提出了虚拟化FiWi接入网的网络模型,引入节点类型的概念描述光线路终端(Optical Line Terminal,OLT)与其他网络节点不同的、能够直接接入到互联网的特性;提出虚拟网络QoS满意度评估模型,分析不同虚拟网络的QoS满意度要求,允许InP在保证虚拟网络QoS满意度要求的前提下提供非100%的资源分配。此外,以最大化InP收益为目标,设计了基于QoS满意度的虚拟网络映射问题的整数线性规划(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ILP)模型。针对ILP模型求解复杂的特性,提出基于 QoS 满意度的虚拟网络映射算法(Virtual Network Embedding algorithm based on QoS satisfaction,VNE-Q)。最后,在VNE-Q算法基础上,结合虚拟网络和底层网络资源调度的灵活性特征,提出网络重构机制。充分考虑网络拥塞类型以及不同重构方案(底层网络带宽重分配、底层网络信道重分配、虚拟网络重构)的定性代价,提出基于网络重构的虚拟网络映射算法(Virtual Network Embedding algorithm based on network Reconfiguration,VNE-R),进一步提高虚拟网络接受率和InP收益。本文通过Visual Studio C++软件搭建仿真平台,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性能评估,并与以往相关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VNE-R算法在提高虚拟网络接受率和InP收益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

杨娇[5](2014)在《电力通信网中P圈保护算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网局部互联范围的扩大和智能化发展程度的加深,电力通信网作为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环节,得到了大力发展,承载业务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网络故障将导致大量电力业务传输中断,使得电力通信网的生存性机制备受关注。为了保证电网在遭受意外时仍可以将业务进行正常传送,有必要对电力通信网生存性机制进行研究。基于预配置环(P圈)生存性技术,同时具备环网快速保护倒换和Mesh网高资源利用率等优势,很适用于网络拓扑结构由环网向Mesh网发展的电力通信网。本文在对电力通信网总体框架、业务网和主要组网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对比了现有电力通信网生存性技术,并结合电力通信网现状,提出了两种适用于电力通信网的P圈保护算法。针对于通信网链路之间光缆芯数差异,以共享风险链路组(SRLG)为约束条件,将最小保护容量作为目标函数,给出一种SRLG完全分离的加权P圈配置算法,实现了网络部分多链路故障恢复;针对于电力业务对通信指标的不同需求,设定不同的保护优先级,给出了一种面向电力业务需求的P圈/快速重路由(FRR)混合保护算法,保证了高等级业务短时间内的故障快速恢复。仿真结果表明,所提两种算法在保证全部单链路故障恢复的前提下通过增加保护冗余度可以实现部分多链路故障的恢复,且基于P圈的保护技术具备较快的保护倒换可以用作电力实时业务的故障恢复,同时算法具备较高的资源利用率,能够为电力通信网提供有效的保护。

罗伟[6](2013)在《PTN网络业务规划及保护算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业务流量迅猛发展并占据了通信网络流量的主题,传统网络的TDM业务流量占据的位置逐步被分组数据替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IP数据业务的需求,分组传送网(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PTN)的产生就顺乎自然。目前,对PTN网络规划研究方面的内容还不是很多。因此,对分组传送网进行规划研究不仅可以减少运营成本、提高网络建设效率。同时,也可以满足运营商对PTN网络规划和优化的迫切需求。PTN在城域汇聚接入层和核心层中部署已是各大运营商的必然选择。本文对PTN网络各种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结合网络规划与优化技术,设计了实用型的PTN网络规划与优化软件系统。首先,本文对PTN网络规划与优化的相关技术进行介绍,然后从软件工程的角度介绍了本项目中的软件系统体系结构。最后,对PTN业务相关的分配和保护算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深入的研究。作为一个用于实际网络规划和优化的软件系统,本系统将规划流程分为若干模块。文中对规划流程中的各模块的功能特性进行了简要描述。文章把重点放在了对场景规划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的详细阐述,此规划模块主要涉及PTN网络业务分配和保护算法。针对PTN网络的特性,设计了一种计算相交环网容量的方法,规划出网络配置环网所需的容量资源。对网络的生存性进行了一些研究,为了使规划的网络带宽资源满足双链路失效,提出了PTN网络二次断纤链路规划算法。文中最后一章进一步研究PTN业务的P圈保护技术,根据两种P圈容量计算策略,提出了PTN网络基于p-Cycle的业务保护算法,在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和保护倒换效率方面有创新性。

胡秀园[7](2013)在《基于P圈的Mesh光网络生存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Mesh光网络中单个波长承载的传输容量可高达吉比特每秒,因此网络故障会导致大量业务中断,这使得Mesh光网络生存性机制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和突出。由于生存性策略既要求快速的故障恢复时间又要满足实时业务的需求,很多研究集中在保护恢复策略。基于P圈的生存性技术具有环网的快速恢复和网状网的高资源使用效率等优势,因此非常适用于Mesh光网络中业务的故障恢复。本文从光网络生存性技术的意义出发,论述了网络生存性的主要内容和现有的光网络生存性技术,重点研究了基于P圈的生存性方案。以基于P圈的保护技术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P圈设计规划问题、基于P圈的多故障保护策略和动态业务保护策略。针对静态网络环境,提出一种新的通道型P圈保护静态业务算法,该算法将故障相关联链路用共享风险链路组(SRLG)描述,在网络部分SRLG的约束下配置通道P圈,实现了网络静态业务特定的多重故障保护。针对动态网络环境,提出一种新的链路P圈保护动态业务算法,该算法在链路容量受限的网络模型中,也考虑SRLG的限制,采用整数线性规划模型离线配置链路P圈,实现了网络动态业务特定的多重故障保护。仿真结果表明,与单链路故障保护算法相比较,本文所提的两个算法需增加额外的保护容量,以实现工作路由和保护路由SRLG完全分离,实际上,所增加的保护容量为网络提供了多故障保护能力,因此算法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能够为Mesh光网络提供有效的混合保护。

陈宜漂[8](2013)在《基于裂痕故障块的二维网格容错自适应路由,负载平衡路由及无死锁路由算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行计算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而提高其处理器间的通信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网络中的路由是指将消息从源节点经过一些中间中继转发节点传送到目的节点的过程。路由规则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并行计算机的性能,其中容错路由是衡量路由规则的标准之一。本论文基于二维平面网格的容错自适应路由算法,研究缩短路由长度,提高路由效率的方法。无线传感器网络是近年来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基于上面的定位算法,数据收集方法,拓扑结构研究等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取得相当的成果。本文在二维拓扑结构用于并行计算的基础上拓展到无线传感器网络上,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容错自适应路由在并行计算及无线传感器网路的应用和负载平衡问题的改进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本论文提出并实现的新算法“容错自适应故障块路由表算法”是基于《图论在通信网络和无线网络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中提到的全新容错模型——有缝隙的裂痕矩形块(cracky rectangular block)。它是指在含有故障的网络中形成一些极小的不交块,使得处于块的边界和块的外部的链路都无故障,而所有的故障链路或结点都位于块的内部,称这样的块为故障块,将故障块内部的连通结点经无故障链路悬挂在以故障块边界点为根的树上,由这样的树和故障块的边界构成的图叫做裂痕故障块,也称作有缝隙的裂痕矩形块。该算法通过相邻结点间不断地发送消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状态直到每个点的状态都稳定为止实现了二维网格中故障块的构造。本论文提出的负载平衡模型应用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路由大都要经过内部节点,使得内部节点的负责大于边界节点,这导致负载不均衡从而造成网络拥堵,使得网络的生命周期下降。为了克服负载平衡,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可行的网络结构模型,这种网络结构模型从根本上解决了大部分路由需要通过内部节点的问题,因为在这种网络结构模型下,边界节点能直接传送,这与Torus模型类似,但不一样,因为如果无线传感器的所有节点像Torus结构那样都能相互间通信,那么将产生巨大的电磁干扰以及昂贵的造价,在现实应用中很不可行。本论文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在比较容错自适应路由算法按照网格规模和故障块占比这两个条件进行设计,其中网格规模分别为25×25,50×50,100×100,200×200,故障块占比分别为10%,20%,30%,40%,50%。实验采用随机产生出错结点的方法,随机产生1000对不同的发送点和接收点,计算两种算法的平均路由路径长度。在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负载平衡试验时,也采取了随机路由1000对不同的发送点和接收点,在没有故障块的良好网络里进行比较。网格规模也采取25×25,50×50,100×100,200×200,尽可能多地比较负载平衡的结果。之所以选取完好的网络是为了让负载平衡不受故障块的影响。本论文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改进型容错自适应路由算法的,使得不论在哪种网格规模,何种故障块占比下,改进型容错自适应路由算法都能减少路由长度,增加路由的目标性。并且将此算法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通过进一步研究路由负载平衡问题,提出新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模型,这种模型使得边界节点也能够参与路由,从而降低网络内部节点的负载,达到负载平衡的目的。此外进一步提出了基于裂痕故障块解决死锁的路由算法,采用最少虚拟通道数量,解决死锁的问题。

蓝天宝[9](2013)在《弹性光网络生存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成功商业化和计算机的大量普及,用户需求不断扩大,全球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推动底层传送网不断向大容量、高速率发展。目前,骨干网波分复用(WDM)技术的单波调制速率正在由10Gb/s逐渐向40Gb/s和100Gb/s过度,然而,数据速率需求几乎以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固定频谱间隔的WDM正面临着自己的极限,一方面是频谱资源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是无法适用高于100Gb/s乃至T比特级的速率,频谱切割弹性光网络(SLICE)应运而生。另外,随着光网络规模的扩大和人类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网络故障发生概率显着提高,针对弹性光网络的生存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单链路故障的发生在网络故障中还是占主导地位,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单故障的保护问题。为了减少链路故障带来的业务损失,本课题在对传统网络生存性技术的大量研究下,提出了弹性带宽压缩哈密顿圈保护策略,该策略不仅能实现受损业务的快速保护,而且同时提高频谱资源利用效率,进而降低业务损失。同时,随着物联网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便利,本文主要针对于物联网技术在水表上的应用,开发了智能抄表系统,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总结光网络控制技术发展现状和网络生存性的提出,在此基础上,对弹性光网络的生存性技术的研究意义进行总结;二、对不同的网络生存性技术进行详细的研究,总结各种网络生存性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弹性带宽压缩的哈密顿圈保护策略,对提出的策略进行建模,原理阐述和复杂性分析。三、搭建用于弹性光网络研究的仿真实验平台,然后对本文提出的生存性策略进行仿真验证,并与传统哈密顿圈保护进行对比,最后进行结果的分析。四、利用ZigBee技术进行智能水表系统的设计及开发,并在智能抄表网络的组网和生存性策略方面进行简单设计。

詹翊春[10](2012)在《电信级以太网多业务环网保护技术和组网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电信级以太网技术使以太网具备电信级的可扩展性、可管理性和服务质量保障等能力。以太网技术在电信级网络中的应用推动了传统电信网络向分组化网络的转型。然而以太网的分组化特性和自身机制导致可靠性问题难以有效解决,从而影响了以太网在电信级网络上的规模应用。传统的刚性保护不利于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分组业务的特性来提供差异化的保护策略和优化网络资源。而弹性保护带来了保护质量不确定的问题。一种基于多业务环MSR(Multiple Services Ring)的保护质量模型采用在故障前后业务的可用带宽来衡量保护质量,并引入保护质量因子进行定量评估业务的保护质量。在此模型下,一种面向收益的MQoP(MSR Quality of Protection)差异化保护机制根据业务不同的保护需求和收益情况对多业务实施差异化保护。在商用系统平台上的实验分析表明该机制在MSR弹性管道中为多业务提供的差异性保护质量可以得到量化保证。现有以太网保护机制无法发挥以太网简单高效的特性,难以满足电信级50ms保护倒换要求或存在拓扑结构的局限性。一种基于预配置弹性自愈回路R-cycle(Resilientcycle)的快速保护技术和以此技术为基础的弹性以太环网RER(Resilient Ethernet Ring)保护控制协议在不改变以太网标准转发方式的前提下可在任意网络拓扑下实现快速保护倒换。该技术和协议采用分布式检测和控制机制在R-cycle内实施简单高效的自动保护倒换操作。针对R-cycle间共享链路的归属问题,一种结点关联链路归属R-cycle数量的约束方法可避免在网络规划中超环问题的出现。通过在商用系统上与现有环网保护标准的对比实验验证,RER可实现分布式电信级50ms保护,在可扩展性和网络普适性方面该技术相对现有环网标准亦有较大优势。基于以太网层进行保护的现有协议均要求在出现故障后网络中所有结点都需进行地址表更新。这个操作所导致的业务流量洪泛会极大地影响业务自愈时间。目前的解决方法需要引入大量的协议开销,占用较多带宽。一种基于通路触发的刷新机制PBTF(Path-based Trigger Flushing)可在不增加协议开销的情况下有效减少网络中进行地址刷新的结点数量。通过与最新协议标准在理论和实验方面的对比分析,该机制可有效避免单点故障导致的全网结点地址刷新造成大规模流量洪泛的问题。在商用平台上的实验对比数据表明,采用PBTF机制的RER协议在业务自愈时间上优于G.8032协议。而且随着网络规模增大、业务数量增多,优化效果愈加明显。实验数据显示在城域网典型的三级环网级联组网模式下,该机制在业务数量较多(超过1.6万条)的情况下可使业务自愈时间缩短接近50%。在多个以太环网互联的网状网中不同环间层次化关系和阻塞端口的位置会导致不同的带宽需求和流量分布。为了优化网络结构和流量分配,一种基于R-cycle的网络规划模型可对网络的链路带宽、保护容量分配、负载均衡、最小成本和最大收益等优化目标及其约束条件进行分析和网络设计。一种启发式的HRNPA组网规划算法及其子算法可在多项式时间内对该模型下的规划问题进行计算。通过在经典网络模型上的仿真实验结果与通过穷举法得到的最优解进行对比,HRNPA在多项式时间内得到的优化解与最优解差异小于10%。

二、基于生成树的mesh网虚环保护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生成树的mesh网虚环保护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集中模式下的网络资源分配机制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论文选题意义
    1.2 集中模式的意义
        1.2.1 采用集中模式进行IPoverWDM节能虚拓扑设计的意义
        1.2.2 集中模式对于HSDN的意义
        1.2.3 采用集中模式进行数据中心流调度的意义
    1.3 本文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1.3.1 IPoverWDM网络节能方法
        1.3.2 HSDN中的流量工程和流管理
        1.3.3 数据中心中流的优化调度
    1.4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集中模式下IPoverWDM网状网的节能虚拓扑设计
    2.1 集中模式对于IPoverWDM节能虚拓扑设计的重要性
    2.2 研究背景、动机及本章贡献概述
        2.2.1 研究背景
        2.2.2 设计启示
        2.2.3 本章贡献概述
    2.3 网络模型与问题描述
        2.3.1 网络模型
        2.3.2 问题描述
    2.4 虚拟链路能量模型
        2.4.1 IPoverWDM网状网结构
        2.4.2 虚拟链路能量模型设计
        2.4.2.1 光路的建立过程
        2.4.2.2 基于设备端口的虚拟链路能量模型
        2.4.3 IPoverWDM网络能耗分析
    2.5 虚拟拓扑设计策略E~2VTD
        2.5.1 两层网络的能量感知辅助图模型
        2.5.2 VLDMR算法
        2.5.3 ECSI算法
    2.6 算法仿真与分析
        2.6.1 网络和需求设置
        2.6.2 仿真设置
        2.6.3 网络能耗效率
        2.6.4 网络跨层生存性
        2.6.5 网络资源效率
        2.6.6 仿真结果总结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集中模式下HSDN单播通信的流量工程与流管理
    3.1 实现集中模式对于HSDN单播通信的重要性
    3.2 研究背景与动机
        3.2.1 问题描述
        3.2.2 设计启示
    3.3 问题建模
        3.3.1 链路约束
        3.3.2 流会话约束
        3.3.3 MIP模型
    3.4 算法设计
        3.4.1 多路径计算算法
        3.4.2 流路由分离算法
        3.4.3 时间复杂度分析
    3.5 算法仿真与分析
        3.5.1 仿真设置
        3.5.2 SDN节点部署比例
        3.5.3 链路利用率
        3.5.4 路由效率
        3.5.5 仿真结果总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中模式下HSDN多播通信的流量工程和流管理
    4.1 实现集中模式对于HSDN多播通信的重要性
    4.2 研究背景与动机
        4.2.1 相关工作
        4.2.2 问题描述
        4.2.3 设计启示
    4.3 问题建模
        4.3.1 MIP建模分析
        4.3.2 Node-link模型1
    4.4 算法设计
        4.4.1 Link-path模型2
        4.4.2 生成树规划算法
        4.4.3 多播路由及分离算法
        4.4.4 时间复杂度分析
    4.5 算法仿真与分析
        4.5.1 仿真设置
        4.5.2 SDN节点部署比例
        4.5.3 单个多播组多播树计算数量
        4.5.4 路由效率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中模式下数据中心平均传输完成时间优化调度
    5.1 集中模式对于数据中心流调度的重要性
    5.2 研究背景
        5.2.1 背景介绍
        5.2.2 问题概述
    5.3 问题分析
        5.3.1 通用集群计算框架
        5.3.2 问题建模和讨论
        5.3.3 统计结果分析
        5.3.3.1 流到达间隔
        5.3.3.2 流完成时间
        5.3.3.3 单个Transfer流量大小
        5.3.4 最优化分析
    5.4 算法设计
        5.4.1 流追赶算法框架
        5.4.2 Transfer内部流速控制算法
        5.4.3 Transfer之间流速控制算法
        5.4.4 讨论与思考
    5.5 算法仿真与分析
        5.5.1 实验环境
        5.5.2 算法实现
        5.5.3 性能评估
        5.5.3.1 Reducer完成时间
        5.5.3.2 Shuffle完成时间
        5.5.3.3 任务完成时间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光网络立体化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光网络生存性问题概述
        1.1.1 光网络生存性技术
        1.1.2 光网络生存性技术的分类
        1.1.3 不同类型网络生存性概述
        1.1.4 光网络拓扑结构的演进
        1.1.5 国内外光网络故障研究概述
    1.2 本论文的组成和主要工作
        1.2.1 论文组成
        1.2.2 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2章 带宽可变光网络逻辑冗余度和频谱资源保护效率的理论分析模型
    2.1 单个链路故障情况下带宽可变光网络逻辑冗余度和频谱资源保护效率分析
        2.1.1 单个链路故障情况下网络逻辑冗余度的下界和最小值
        2.1.2 单个链路故障情况下网络频谱资源保护效率的上界和最大值
    2.2 多个链路故障情况下带宽可变光网络逻辑冗余度和频谱资源保护效率分析
        2.2.1 多个链路故障情况下网络逻辑冗余度的下界和最小值
        2.2.2 多个链路故障情况下网络频谱资源保护效率的上界和最大值
    2.3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k-边连通、抵御多个链路故障的立体化保护结构
    3.1 背景介绍
        3.1.1 带宽可变光网络生存性问题的提出
        3.1.2 带宽可变光网络生存性的相关研究工作
    3.2 基于k-边连通的立体化保护结构
        3.2.1 基于k-边连通立体化保护结构的提出
        3.2.2 基于k-边连通的立体化保护结构构造算法APSC
    3.3 基于k-边连通立体化保护结构逻辑冗余度和资源保护效率的分析
        3.3.1 基于k-边连通立体化保护结构逻辑冗余度的下界以及最小值
        3.3.2 基于k-边连通立体化保护结构资源保护效率的上界以及最大值
    3.4 仿真实验结果
        3.4.1 基于k-边连通立体化保护结构的资源分配策略
        3.4.2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k-边连通立体化保护结构在WDM光网络中的应用
    4.1 背景介绍
        4.1.1 WDM光网络生存性的相关研究工作
        4.1.2 现有WDM光网络保护模式的不足
    4.2 多个链路故障情况下WDM光网络逻辑冗余度和频谱资源保护效率分析
        4.2.1 多个链路故障情况下WDM光网络逻辑冗余度的下界和最小值
        4.2.2 多个链路故障情况下WDM光网络资源保护效率的上界和最大值
    4.3 基于k-边连通立体化保护结构在抵御WDM光网络中多个链路故障的应用
        4.3.1 基于k-边连通立体化保护结构的效率评价参数
        4.3.2 基于k-边连通立体化保护结构的整数线性规划模型
        4.3.3 基于k-边连通立体化保护结构的构造算法NEKM
    4.4 仿真实验结果
        4.4.1 静态网络情况下分析
        4.4.2 动态网络情况下分析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多面体的立体化保护结构研究
    5.1 光网络立体化模型
        5.1.1 多面体结构在光网络中的相关研究工作
        5.1.2 超立方体网络理论
        5.1.3 基于不完全超正多面体的光网络立体化模型
    5.2 基于多面体的立体化保护结构
        5.2.1 基于多面体的立体化保护结构构造方法
        5.2.2 基于多面体的立体化保护结构资源分配和保护方法
    5.3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束语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3)基于保护机制优先级的光网络生存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网络生存性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光网络生存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光网络生存性基本理论
    2.1 光网络拓扑结构
    2.2 光网络常用保护机制
        2.2.1 基于备用资源使用情况的保护机制
        2.2.2 基于系统的保护机制
    2.3 光网络生存性能主要技术指标
    2.4 波长转换能力对光网络保护机制的影响
    2.5 保护机制优先的链路与节点的选取
        2.5.1 基于链路删除法最高保护优先级链路的选取
        2.5.2 基于集团度算法最高保护优先级节点的选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esh网中基于链路保护优先级的生存性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链路优先级的保护原理及模型设计
    3.3 基于最高优先级链路的交叉保护
    3.4 仿真结果及生存性指标分析
        3.4.1 冗余度
        3.4.2 阻塞率
        3.4.3 保护恢复成功率
        3.4.4 保护恢复时间
        3.4.5 交叉保护数量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esh网中基于节点保护优先级的生存性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节点优先级保护原理及模型设计
    4.3 基于最高优先级节点的保护方案
    4.4 仿真结果及生存性数据分析
        4.4.1 波长数不同条件下的仿真分析
        4.4.2 波长转换节点数不同条件下的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网中虚拟化资源分配算法的设计与仿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FiWi接入网研究背景及现状
    1.2 网络虚拟化研究背景及现状
        1.2.1 网络虚拟化的原理及优势
        1.2.2 网络虚拟化研究现状
    1.3 FiWi接入网虚拟化资源分配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1.5 课题来源
第2章 FiWi接入网虚拟化资源分配概述
    2.1 虚拟化FiWi接入网的网络架构与技术优势
        2.1.1 网络架构
        2.1.2 技术优势
    2.2 FiWi接入网资源分配机制
        2.2.1 PON带宽分配机制
        2.2.2 WMN信道分配机制
        2.2.3 WMN带宽分配机制
    2.3 虚拟化FiWi接入网的虚拟网络映射
        2.3.1 两阶段虚拟网络映射
        2.3.2 单阶段虚拟网络映射
        2.3.3 考虑网络重构的虚拟网络映射
        2.3.4 虚拟化FiWi接入网网络映射面临的挑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网络虚拟化的InP资源分配算法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基于BFS的WMN信道分配算法
        3.3.1 设计目标
        3.3.2 算法步骤
        3.3.3 算法流程图
    3.4 FiWi接入网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3.4.1 设计目标
        3.4.2 算法步骤
        3.4.3 算法流程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QoS满意度的虚拟网络映射算法
    4.1 引言
    4.2 符号定义与网络模型
    4.3 基于QoS满意度的虚拟网络映射ILP模型
    4.4 基于QoS满意度的启发式算法
        4.4.1 虚拟节点排序方法
        4.4.2 QoS满意度降级机制
        4.4.3 算法步骤
        4.4.4 算法流程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网络重构的虚拟网络映射算法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3 基于网络重构的启发式算法
        5.3.1 SN带宽重分配机制
        5.3.2 虚拟网络重构机制
        5.3.3 SN信道重分配机制
        5.3.4 重构方案的选择
        5.3.5 算法步骤
        5.3.6 算法流程图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6.1 仿真环境
        6.1.1 仿真参数设置
        6.1.2 对比算法
    6.2 仿真性能指标
    6.3 仿真结果分析
        6.3.1 不同参数设置对算法性能的影响分析
        6.3.2 静态虚拟网络请求仿真结果与分析
        6.3.3 动态虚拟网络请求仿真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电力通信网中P圈保护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电力通信网生存性研究现状
        1.2.2 P圈保护算法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电力通信网生存性的关键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电力通信网基础知识
        2.2.1 电力通信网总体框架
        2.2.2 电力通信网主要业务网
        2.2.3 电力通信网组网技术
    2.3 电力通信网生存性技术需求分析
        2.3.1 电力通信网的生存性典型指标
        2.3.2 电力通信网生存性主要技术
        2.3.3 生存性面临的主要问题
    2.4 基于P圈的生存性技术
        2.4.1 P圈概念及评价指标
        2.4.2 P圈搜索算法
        2.4.3 P圈优化配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通信网中SRLG约束下的新型P圈算法
    3.1 引言
    3.2 新型保护算法描述
        3.2.1 SRLG完全分离的P圈保护原理
        3.2.2 单向P圈保护模型
        3.2.3 SWCA启发式配置算法设计
    3.3 实验与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电力业务需求的P圈/FRR混合保护算法
    4.1 引言
    4.2 WAMS系统的构成及电力通信业务等级划分
        4.2.1 WAMS系统构成
        4.2.2 通信网络业务类型及其等级划分
    4.3 基于业务等级的P圈/重路由混合保护算法
        4.3.1 MPLS快速重路由技术
        4.3.2 故障恢复时间
        4.3.3 算法描述
    4.4 实验与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6)PTN网络业务规划及保护算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状况
    1.4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PTN 网络规划与优化相关技术
    2.1 PTN 技术标准
        2.1.1 MPLS-TP 分组传送网分层结构
        2.1.2 业务到 PW 的映射
        2.1.3 业务属性
    2.2 LSP 属性
        2.2.1 LSP 类型
        2.2.2 LSP 复用
        2.2.2.1 LSP 的级别类型
        2.2.2.2 支持 Diff-Serv 的两种 LSP
    2.3 带宽约束模型
    2.4 组播业务规划
        2.4.1 复制点的位置和个数由人工指定
        2.4.2 不考虑复制点位置和个数
        2.4.3 本文采用的组播算法
    2.5 保护技术
        2.5.1 线性保护技术
        2.5.1.1 1+1 路径保护
        2.5.1.2 1:1 路径保护
        2.5.2 环形保护技术
    2.6 环网容量规划
        2.6.1 相关规则和参数
        2.6.2 算法步骤
        2.6.3 具体实施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TN 规划与优化系统架构与实现
    3.1 PTN 软件系统概述
        3.1.1 网络规划场景
        3.1.2 网络规划层次
        3.1.3 网络规划流程
        3.1.4 LSP 路径规划
    3.2 总体框架
        3.2.1 软件系统模块
        3.2.2 模块之间的关系
    3.3 PTN 规划软件的实现
        3.3.1 关键技术
        3.3.1.1 JPF 插件机制
        3.3.1.2 JNI 技术
        3.3.2 软件中 C++实现部分的类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TN 网络二次断纤链路容量规划算法
    4.1 研究背景
    4.2 问题描述
    4.3 已有的相关研究
        4.3.1 1+1+Shared 算法
        4.3.2 共享链路保护 SLP 算法
    4.4 二次断纤链路容量规划算法
        4.4.1 系统模型
        4.4.2 算法参数
        4.4.3 算法描述
    4.5 仿真实验和算法分析
        4.5.1 网络总带宽对比
        4.5.2 运行时间对比分析
        4.5.3 故障容错性对比
        4.5.4 不同网络规模下的算法比较
    4.6 实例分析
        4.6.1 网络资源及业务请求
        4.6.2 具体步骤
        4.6.3 规划完成后的网络链路状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p-Cycle 的 PTN 网络业务保护算法
    5.1 研究背景
    5.2 问题描述
    5.3 P 圈的介绍
        5.3.1 P 圈的保护原理
        5.3.2 链路型 p-Cycle 的保护方案
        5.3.3 SLA 算法介绍
        5.3.4 SP-Add 算法介绍
    5.4 PTN 网络 p-Cycle 技术的研究分析
        5.4.1 P 圈的评价标准
        5.4.2 P 圈的容量配置策略
        5.4.2.1 P 圈容量计算策略 1
        5.4.2.2 P 圈容量计算策略 2
    5.5 基于 p-Cycle 保护的业务规划
        5.5.1 规划系统中基于 p-Cycle 保护的业务规划主体流程
        5.5.2 PTN 网络基于 p-Cycle 的业务保护算法
    5.6 TPCS 算法介绍
        5.6.1 TPCS 算法参数
        5.6.2 TPCS 算法描述
    5.7 仿真实验和算法分析
        5.7.1 TPCS 算法在两种策略下的性能分析
        5.7.2 不同网络规模下两种策略对 TPCS 算法的影响
    5.8 实例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基于P圈的Mesh光网络生存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Mesh光网络的生存性机制
    2.1 光网络生存性概述
        2.1.1 网络生存性
        2.1.2 光网络生存性技术
        2.1.3 Mesh网的生存性优势
    2.2 基于P圈的生存性技术
        2.2.1 P圈的概念及评价标准
        2.2.2 P圈的搜索算法
        2.2.3 P圈的应用类型
        2.2.4 P圈的优化配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SRLG约束下通道P圈保护静态业务算法
    3.1 通道P圈的优势
    3.2 多故障保护策略
    3.3 SRLG完全分离FIPP P圈的配置算法
        3.3.1 SRLG完全分离FIPP P圈的定义及保护原理
        3.3.2 选取备选圈集合的启发式算法
        3.3.3 SRLG完全分离FIPP P圈的配置
    3.4 静态业务保护算法仿真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RLG约束下链路P圈保护动态业务算法
    4.1 动态业务保护策略
    4.2 基于SRLG完全分离P圈的链路故障保护算法
        4.2.1 SRLG完全分离P圈的定义及保护原理
        4.2.2 动态业务网络模型
        4.2.3 离线配置SRLG完全分离P圈集
        4.2.4 动态业务的路由策略
    4.3 动态业务保护算法实验
        4.3.1 离线配置实例
        4.3.2 COST239网络的实验仿真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基于裂痕故障块的二维网格容错自适应路由,负载平衡路由及无死锁路由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并行计算机
        1.1.1 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
        1.1.2 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几个要素
        1.1.3 并行计算机路由算法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
第二章 二维网格中的容错自适应路由
    2.1 路由算法
    2.2 二维网格中的容错自适应路由
        2.2.1 二维网格的一些基本定义
        2.2.2 二维网格中的故障块形成
        2.2.3 裂痕故障块的形成
    2.3 二维网格中的容错自适应路由算法
第三章 容错自适应路由表算法
    3.1 路由表构造
    3.2 容错自适应故障块路由表算法分析
    3.3 实验设计
        3.3.1 实验数据处理
        3.3.2 实验数据处理
第四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平衡
    4.1 二维网格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负载分布
    4.2 虚拟故障块
        4.2.1 虚拟故障块下的负载分布情况
    4.3 类环形二维网格拓扑结构
        4.3.1 基于类环形二维网格拓扑结构算法设计
        4.3.2 基于类环结构的负载分布
    4.4 效果评估
第五章 解决二维网格容错自适应路由的死锁问题
    5.1 引言
    5.2 基于裂痕故障块的无死锁容错自适应路由
    5.3 总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弹性光网络生存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弹性光网络发展背景
    1.2 弹性光网络生存性技术研究现状
        1.2.1 网络生存性的提出
        1.2.2 网络生存性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和论文结构
        1.3.1 作者硕士期间主要工作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弹性网络生存性技术基本概述
    2.1 弹性光网络体系
        2.1.1 弹性光网络的概念
        2.1.2 SLICE收发器模型
        2.1.3 SLICE节点模型
    2.2 生存性技术常用概念
        2.2.1 故障检测与定位
        2.2.2 网络生存性基本概念
        2.2.3 各种生存性技术
    2.3 生存性主要技术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弹性带宽压缩哈密顿圈的保护研究
    3.1 哈密顿圈保护策略
        3.1.1 哈密顿圈保护概述
        3.1.2 哈密顿圈保护过程
    3.2 弹性带宽压缩
    3.3 基于弹性带宽压缩哈密顿圈保护策略
        3.3.1 网络模型及问题描述
        3.3.2 基于带宽压缩哈密顿圈保护
        3.3.3 启发式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平台的设计及结果分析
    4.1 RWA层域平台
        4.1.1 总体架构
        4.1.2 输入输出模块
        4.1.3 层域管理模块
        4.1.4 业务发生模块
        4.1.5 RWA(路由和波长分配)模块
    4.2 RSA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3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水表系统的实现
    5.1 项目背景和方案概述
    5.2 智能水表系统的详细设计
        5.2.1 系统构成
        5.2.2 各个功能实体的实现
    5.3 网络生存性可靠性设计
    5.4 功能演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电信级以太网多业务环网保护技术和组网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电信级以太网保护技术面临的挑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多业务环网络模型与系统设计
    2.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现状
    2.2 多业务环技术分析与优化
    2.3 基于保护质量的多业务环保护策略
    2.4 基于并行分布式架构的多业务环实现关键技术
    2.5 实验和仿真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弹性自愈回路的以太网快速保护技术
    3.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现状
    3.2 基于弹性自愈回路的以太网快速保护技术
    3.3 弹性以太环网保护技术
    3.4 弹性以太环网协议的模块结构分析
    3.5 实验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电信级以太网组网优化策略
    4.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现状
    4.2 基于通路触发机制的 M AC 地址刷新优化技术
    4.3 基于 R - cycle 的组网规划策略
    4.4 实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贡献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列表
附录 2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和获奖
附录 3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和在研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录 4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研制产品和应用情况
附录 5 缩写词表

四、基于生成树的mesh网虚环保护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集中模式下的网络资源分配机制与算法研究[D]. 任诚.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3)
  • [2]光网络立体化保护技术研究[D]. 张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18(01)
  • [3]基于保护机制优先级的光网络生存性研究[D]. 何晨. 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4]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网中虚拟化资源分配算法的设计与仿真实现[D]. 汉鹏超. 东北大学, 2016(07)
  • [5]电力通信网中P圈保护算法[D]. 杨娇.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6]PTN网络业务规划及保护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 罗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7]基于P圈的Mesh光网络生存性机制研究[D]. 胡秀园.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8]基于裂痕故障块的二维网格容错自适应路由,负载平衡路由及无死锁路由算法[D]. 陈宜漂. 兰州大学, 2013(11)
  • [9]弹性光网络生存性技术研究[D]. 蓝天宝. 北京邮电大学, 2013(S2)
  • [10]电信级以太网多业务环网保护技术和组网优化策略研究[D]. 詹翊春.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