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翻译理论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从女性翻译理论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从女性翻译理论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论文文献综述)

王妍[1](2021)在《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经济和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国家政策和影视制作行业的影响,我国乡村题材的影视作品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制作水平、内容创作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出现了反映这种社会巨变的思想主题和一系列从传统到现代转化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能体现时代思想和艺术变革的是乡村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其具有多元的意识嬗变和形象创新。从二十世纪三十代开始,乡村女性形象在中国影视艺术中是一个常见的形象。与中国乡村社会传统观念和五四新文化启蒙主义思想相纠葛,乡村女性形象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意识。新时代与旧时代的文化冲突、思想冲突以及大环境的变迁,都是女性形象变迁的原因。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题材电影和电视剧创作,在新时期同类题材创作的基础上,再次肩负起了反映社会变革和变革中的乡村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的历史重任,呈现出当下中国乡村社会风貌和乡村女性群像。她们是传统文化的现实载体,更是思想解放的主体。我们在梳理和评价这些形象鲜明的乡村女性形象时,不能不思考几个问题:她们在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她们与新时期姊妹们有些什么样的异同?她们的形象塑造具有哪些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作为观众和研究者我们要以什么样的视角去诠释这些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及其塑造方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努力在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影视作品中去寻找相关答案。从社会学和影视创作理论的角度分析并阐述新世纪以来乡村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和呈现方式,以表现对乡村女性群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注。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大潮的惯性影响下,新世纪影视剧中乡村女性的形象也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此其形象的变迁来印证中国改革开放的艰苦历程,并从中看到了乡村女性在人生价值观、道德取向、情感诉求等方面的变化。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女性的社会处境也发生进一步变化乃至分化。在市场化、都市化和网络化等浪潮冲击下,中国乡村社会结构、道德伦理、人生行为和家庭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其中乡村女性的身份、价值和命运的变化最为显着。以乡土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能够充分表征这种时代的新变化,另一方面也能够最适宜表达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对于当下的深层影响。不同于以往或从电影或从电视的单一形式和单部作品的角度分析乡村女性形象的常见方式,本文以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创作为起点进行纵向梳理、以作品中女性形象类型及其特征横向比较的全方位视角,力求从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演变和乡村女性形象谱系的延续中,去溯源乡村题材影视剧对乡土和乡村女性的重新审视和再塑造,同时从中探索新世纪中国乡土社会的变革及其引发的乡村女性社会地位、生活方式、职业身份、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通过梳理乡村题材影视剧的女性形象谱系及其人生历程,发现当下乡村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两大系列:一类是更加趋于开放和现代的乡村女性形象。她们接受了当代文明的洗礼,也留下了当代文明的伤疤。这类女性通过现实和网络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现代文明和都市文化,并给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她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勇于挑战传统宗法观念和女性道德,争取自己应有的社会角色和家庭地位。这类女性形象包括乡村女干部、女性创业者和某些大学生女村官等。同时,在现代文明和都市文化的负面影响下,乡村女性形象也发生了现代性的畸变。她们从社会底层冲杀出来寻找自己新的人生之路,这是一种正常的人性需求。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将人性良知、自然身体和个人尊严都变成了改变自己命运的资本,金钱至上、自我中心、纵欲享乐成为其追求的价值观。当代乡村题材影视剧生动地刻画了这些堕落或复杂女性的形象,其中包括乡村女贪官、风尘女和留守情妇等。另一类是受传统道德影响和宗法观念迫害的传统乡村女性形象。中国乡村社会和农民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普遍和最持久的保守者,往往也是最终的受害者。由于乡村社会与现代文明的自然间隔,传统文化对于乡村女性的影响源远流长。这种影响培养和保留了中国乡村女性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征,具有很高的道德境界和审美价值。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大量出现的贤妻良母形象是其中的代表,她们是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和好邻居。在商品化大潮中,这类形象和这种思想性格成为现实生活的东方女性的楷模,也成为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审美价值中最诱人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贤妻良母式的传统乡村女性形象往往是建构在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坚忍性格之上的,她们往往是传统道德的崇高者,又是封建道德的殉葬者。因此,除去正常的贤妻良母之外,在传统乡村女性中还有传统道德的牺牲品。新世纪以来,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的农民进城,成为一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他们抛家舍业辛勤劳作,为城市建设和城里人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支队伍在新时期是人数寥寥的,而进入新世纪之后,迅速壮大,同时也就在乡村社会产生出另外一支数量众多的队伍—留守妇女。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塑造了许多留守妇女这一新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她们的人生处境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了过去寡妇和弱女的命运。作品在描写这些人物形象时,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但同时也表现出将其与贤妻良母形象融合的模糊认识。当然,不能简单地将是否走出家庭或乡村作为新旧女性和觉醒蒙昧女性形象的划分依据,因为从新世纪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家务劳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分工,家庭主妇或者全职太太也可能是一种新女性的形象。但是,在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这类的形象和观念还十分鲜见,可能就是因为乡村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农民意识制约所致。论文在比较全面的对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类型进行了归类、界定的基础上,对于“留守妇女”“风尘女”等形象及其评价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这些问题与困惑不仅仅在影视作品创作中会遇到,而且还是“女性形象”在社会变革中必然面临的困惑。因此,以女性形象为理论出发点,将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影视作品创作为背景,探讨未来女性形象塑造的发展新途径,试图为影视剧中的女乡村性形象的创作及批评提出一点有价值的参考。在这两大类乡村女性形象系列之间,还有两种跨界性的女性形象,那就是靠近现代文明的大学生女村官和靠近乡村民间文化的农村“泼妇”形象。大学生女村官严格来说不属于乡村社会中人,但是其中扎根农村就业的女村官从身份和生活来说,具有了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新女性形象特质;而“泼妇”形象既有传统乡村民间文化的源流,又有现代文化的自我意识张扬。应该说,乡村现代女性中的这两类形象大多并不是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才新出现的人物,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新时期文艺中已经登场,但是,在新世纪同类题材影视剧中这些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和鲜明,而且这其中有的是新出现的女性形象。不同于二十世纪的乡村题材影视作品,新世纪同类题材的创作者具有了新的人学思想和美学理念,对于乡村女性形象的塑造手法更加多样,特别是受当代影视艺术观念和技巧的影响,在思想内涵上更加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元性,显示出新世纪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而在艺术手法上更加注意融会新的视听语言表现方式,特别是将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与现代主义表现技巧相结合,运用色彩、声音、构图和音乐等多种方式的不同变化来刻画各种女性形象,创造了比以往同类题材作品中更加丰富的乡村女性形象。本文力图从个案研究和文本细读中梳理总结出乡村女性形象并全面地分析其影像作品背后深刻的文化意蕴,结合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方法,将所研究的影视作品放置在新世纪市场化、城市化的叙事语境下,对其进行全景式的解读和阐释,并努力综合社会学、传播学、电影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方法,以尽量扩展当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文中专门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对于乡村女性形象塑造的不同艺术手法进行细致的分区,努力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女性形象建构进行艺术本体分析。新世纪以来的乡村题材的影视作品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用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新乡村的新风貌,也引起了全社会对乡村女性群体命运的关注。当然,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女性意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特别是在表达女性内在精神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性、丰富性方面还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讨,进而塑造出具有文艺史价值的典型形象。

陈佳琦[2](2021)在《“她综艺”女性形象研究 ——以《青春有你2》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女性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媒介市场逐渐注意到女性作为消费主体和受众的重要性,节目制作方为了吸引更多受众,推出了多档彰显女性价值观的综艺节目,并在节目中不断强调“打破束缚、破除刻板印象”等口号,从而引发更多受众共情。《青春有你2》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这档综艺以“不定义自我”作为节目定位,旨在展现多元化女性形象和女性价值观。一直以来,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研究热点。女性综艺节目一方面会影响女性对于自身的看法,另一方面也塑造了整体社会看待女性的价值观。媒介对于女性形象的建构和呈现不仅仅对女性形象进行了“规范”,同时也建构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会对女性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规训和影响。因此研究女性综艺节目中的女性形象十分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选取《青春有你2》2020年3月12日到2020年6月6日,全部24期节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定量的内容分析法和定性的文本分析法对节目中呈现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本文以臧国仁老师三层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对节目高层框架、中层框架、低层框架进行了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来研究节目中的女性形象。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在这部分作者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进行了说明,并对前人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二部分为研究主体部分,以臧国仁老师三层框架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节目高层框架、中层框架和低层框架。从不同层面对节目呈现和建构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节目中呈现的女性进行了深入解读。笔者认为,从表面上,看节目的确建构了多元化的女性形象和女性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传统性别文化的颠覆和挑战。但是与此同时,节目又制造了新的刻板印象,对于多元化女性形象呈现只是表面的,实质上节目中的女性仍然受到潜在性别意识的影响以及受众的凝视与规训。第四部分是总结和思考部分,分析了节目对于女性形象建构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与传统性别文化的博弈;资本市场下媒介商业化以及消费社会中的商业诉求。经过研究发现,《青春有你2》这档标榜女性多元化的选秀节目的确建构并呈现了多元化女性群像,但是这样的呈现只是表面的,从深层次来看,男权社会所主导的审美环境和资本逻辑下的利益驱使,使得多元化女性形象的建构仍然面临很大困难。节目在对女性形象进行建构时,仍然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观众看似是在观看一个标榜女性独立多元的全新节目,实际上仍然是在消费那些经过市场和媒介包装好的商品化设定。从本质而言,《青春有你2》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它“不定义、不设限”的节目初衷。女性媒介形象改观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其背后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传统观念、女性意识和社会地位等要素都会对它产生巨大影响,仅仅凭借一档综艺节目,很难做到颠覆传统的性别文化。《青春有你2》仍然会受到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并不能做到完全打破女性刻板印象、促进女性个性化发展。

曲晓彤[3](2021)在《青山七惠小说的女性自我意识的嬗变》文中研究指明青山七惠是日本当代最具代表的“80后”女作家之一。2007年凭借《一个人的好天气》获得“芥川奖”,因此声名远扬。青山七惠的很多作品都被译介到了中国,深受读者的喜爱。她在写作中用细腻的笔法描述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真实平淡中让读者领悟颇多,不断反思自我。本论文以青山七惠小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嬗变为切入点,采用文本细读法,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研究。除了绪论和结语,本文一共分为四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青山七惠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论文选题的缘由与价值以及研究方法与创新性。第一部分介绍青山七惠及其创作,并阐述了女性自我意识和生态女性主义。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碎片》中的主人公脱离家庭牢笼的束缚,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在自然界中父女关系得到和解,二者平等交流、和谐相处,女性逐渐拥有话语权。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作品中展现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一个人的好天气》中“飞特族”代表人物知寿与他人的交际。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进行分析,吟子作为“引导者”不断指引知寿融入社会,以及知寿自己对于职业的追寻从而获得女性独立的经济地位,使得女性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第四部分主要论述《茧》中的两个女主人公虽然作为拥有职业的独立女性,但仍然依附于男性,所尝试的女性的男性化和男性为中心这两条道路都是走不通的,此时她们没有形成独立成熟的女性自我意识。文中运用生态女性主义和拉康镜像阶段理论分析两个女主人公这样的镜像人物,她们通过彼此实现女性对自我的救赎,从而达到女性自我意识的成熟发展。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分析青山七惠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自我意识的嬗变以及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贡献。青山七惠能够站在女性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和女性共同寻求合适的解放女性的道路,以其独特的治愈能力,鼓励女性去找寻自我,形成集体互相救赎,实现女性自我意识的成熟发展。解放女性不但是女性自身的问题,而且是全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女性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只要团结一致,终将得到彻底解放。

赵慧[4](2021)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中国文坛上,茅盾文学奖是荣誉最高的文学奖项之一。尽管该奖项存在着一些争议,但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地位和重要性仍然不言而喻。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都是由男性作家创作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女性形象塑造权掌握在男性作家手中。本文欲通过对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五部获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问题的考察,探讨女性形象在男性作家笔下是以何种面貌符号出现的,以及这些符号所承载的价值和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女性主义批评的价值维度为参照,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存在客观平实认知视角的欠缺、女性形象的深层心理欲求被遮蔽、感情基调呈现深沉悲凉的单一性等问题。获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普遍缺乏自我意识。而且,这些获奖作品所存在的问题通常也是男性作家创作中的“通病”,这也是将此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之一。茅盾文学奖算是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茅盾文学奖和女性形象问题相结合的研究,尚未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也鲜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从这个研究“缝隙”出发,即立足于女性形象这一视角,对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五部获奖作品展开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以期能使茅盾文学奖更全面地发展。

张玲玲[5](2021)在《《女人花》(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人花》是百濑忍于2010年所写的一本群像小说。该小说介绍了一户人家祖孙三代六位女性的故事,刻画了性格迥异的六位女性。讲述了她们在不同的时代,面对生活、职业所做出的不同抉择。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该小说中所描写的六位女性性格各不相同,但是她们也有共通之处。尤其是其中凛、翠、奏三位女性。她们所处的三个时期,女性社会地位截然不同。但是与此相对,她们都拥有着独立的思想,敢于和各自所处时期所存在的压迫女性、歧视女性的现状进行反抗。基于这一点,笔者选择了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节选部分进行了翻译研究。笔者首先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进行了梳理,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语言观、忠实观、道德观以及翻译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其中重点介绍了增补、前言和脚注以及劫持这三个常用策略。然后结合文本,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不同年代的女性形象,发现了不同年代的女性形象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应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一特点。最后就《女人花》这一文本的翻译过程总结出了以下四点经验:1.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适用于三类文本。分别是女性主义立场鲜明的文本、有女性主义倾向的文本、没有女性主义倾向(反映了时代特色,展现了女性地位)的文本;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方式;3.笔者提出了“劫持度”的概念,以此弥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存在的不足;4.由于女性主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翻译领域的未来发展也将越来越广阔。

刘冬蕾[6](2020)在《女性主义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以《喜福会》三个中译本为例》文中提出随着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者们不再仅仅关注文本内的语言因素,开始聚焦一些影响翻译的外部因素。女性主义作为其中因素之一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性主义翻译正是翻译被接纳为文化研究后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产物,该理论植根于女性主义运动并且强调译者主体性,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下的译者的翻译方法和表达方式。在译者主体性研究中,从阐释学的角度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取得较丰硕的理论成果。译者性别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研究者从性别角度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相对不足。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方面的独特性在于该理论将以往受到忽视的译者性别因素列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中,该理论作为译者主体性的主要践行理论,深刻体现了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对原文的影响与积极作用。本文包含五大章。在第一章导论中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论文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中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译者主体性以及二者关系作了论述。第三章阐述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强调以及译者主体性在女性主义翻译实践中的体现,以此作为第四章三个中文译本比较分析的判断标准。第四章对《喜福会》三个中文译本进行具体的分析,选取的译本分别是程乃珊、田青、李军和章力合译的译本。基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翻译方法——劫持,增补,前言和脚注,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的转换相结合,从而探讨男女译者在《喜福会》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主体性的表现。第五章结论部分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发现,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男女译者分别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了译者主体性,但也存在译者主体性的过度发挥。因此,笔者提出在翻译活动中避免过度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建议。

丁小雪[7](2020)在《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角度探究我国当代女性婚姻价值观》文中指出两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1]女性作为两性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在历史和空间变换上经历了从母系氏族社会的“支配”地位到父系氏族社会和父权社会的“被支配”地位,再到后来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从属”地位的漫长演变,才有了现代女性“平等、自主、独立”的社会地位。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这一理论视角出发,对女性社会地位及其婚姻价值观的变化进行解读,通过解读,我们发现,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和理论原因,所以究其根本,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其婚姻价值观的转变,它的背后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制度、经济、政治、文化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变相应地也影响着不同历史时期女性的婚姻价值观,我们分别从远古时期的蒙昧自然期、奴隶社会的奴役附属期、封建社会的顺从被动期到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期,我们通过对这五个阶段传统与现代婚姻价值观的分析,旨在发现我国当代女性婚姻价值观的消极部分,并分析出,影响我国当代女性婚姻价值观消极因素的原因,通过分析传统婚姻价值观中的优秀部分,对我国当代女性婚姻价值观中的不足部分做出反思,为我国当代女性的婚姻价值观合理化、积极化发展提出建议,为当今社会正确的、积极的婚姻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从而为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为丰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做出理论贡献。

谢秋[8](2020)在《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女性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立足于新历史主义的相关理论对网络都市言情小说中蕴含的女性意识进行研究,从作家书写、作品呈现、读者接受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这三方面既各自独立又交叉相融,从而构成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女性意识研究的完整内容。从宏观层面开始对网络文学进行划分,发现其创作者在书写中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分流的趋势。进而聚焦到微观层面的各种类型文,发现有着浓厚女性色彩的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在书写上呈现出“去中心化”与“当下性”的特征,有着女性意识的鲜明印记。主要表现两个方面,其一是由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构成的性别意识的彰显,即两性气质在差异的前提下逐渐相融,女性不在是顺从男性的“天使”,她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成为职业型女性,有了“流动性”的现代人格。其二是在欲望叙事下主体意识的显现,即创作者通过对女性被压抑的性欲望的描写,将女性主体感受最大化,展示女性主体复杂的生存体验。因此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在叙事上重视细节,有着较明显的伦理判断,从而对传统的宏大叙事进行解构,实现了新历史主义所倡导的以“小写历史”复现“大历史”。不可否认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在书写中对女性意识的自然流露,但它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全面的认识它对女性意识的张扬与抑制才能为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的健康发展肃清道路。

彭丽[9](2020)在《在场与缺席:宫廷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身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金枝欲孽》播出后,宫廷题材电视剧逐渐成为热门题材,2018年随着《延禧宫略》和《如懿传》的相继热播,对于宫廷题材电视剧的研究也成为热点,在宫廷题材电视剧中,“女性身体”是重要的展现对象,从“女性身体”这一角度研究宫廷题材电视剧,探讨女性身体在剧中的多重维度的呈现,论题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宫廷剧中“女性身体”的探讨。首先是女性“在场”的身体,在宫廷剧中女性的身体是作为区别于男性存在的“性别”身体,宫廷剧中的女性展现出不同的形象,女性作为审美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女性的身体在成为一种景观的同时,也成为了施加惩罚的场所,作用于女性身体的是多种惩罚手段,这部分的论述侧重于对宫廷题材电视剧中女性身体表征的总结与归纳。其次是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席,宫廷剧中的女性接受着权力的凝视,凝视具有三个层面:一是来自高权位者无处不在的凝视,宫廷承担着“全景敞式”的监督空间;二是女性的思想和行为不断被规范,对自己的行为形成自我监禁;三是电视剧受众的审美也在影响着剧中对女性身体的塑造与呈现,剧中女性接受着来自受众的审视。同时女性也在不断的被消费,在男权的话语体系下,女性的思想也受到影响,在自我欲望的驱使下迎合他人的消费行为,进行自我消费。再次是在权力这一视角下的女性身体,在“权力”视角下的女性身体实现了从被动的接受“他者”命运到利用身体来获取权力的转变,受限于电视剧故事讲述的典型男权社会,剧中的女性身体始终都难逃父权、夫权、君权的影响,其行为与思想都不得不受制于男性权力,但是一部分女性也在利用自己的身体,争取男性给予的“权力”,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牺牲了情感、自由等要素,得到的权利、地位、财富等是其牺牲的代偿品。最后是尝试“超越”的女性,受制于故事讲述的背景,女性的“超越”行为不可能是彻底的,但是从当代社会视角去看宫廷题材剧中的女性,创作者也赋予了这些女性意识的觉醒,塑造了一部分试图打破身体编码的女性,这些女性释放了自己的身体能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男权中心,但是在男权视阈下,女性反抗的成效甚微,女性身体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妥协。从整体来看,这四个维度是递进式发展的,从肉身身体、性别身体、欲望身体、权力身体到身体的反抗,从最开始的观照自身发展到接受来自于权力的审视与消费,到身体的自我利用以获取权力,最终呈现出的是试图再次将目光转向自身身体欲望的女性,宫廷剧中的女性身体被权力与欲望支配,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宫廷剧中的女性身体具备一定的共性,宫廷剧创作的时代和其剧中呈现的时代存在一定差异,在此差异下,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兼顾文本时代特征与现代社会审美需求,女性的身体呈现因此也出现了多元化特征,研究宫廷题材电视剧中欲望、权力等隐性的力量对“身体”这一显性的线索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王峰灵[10](2019)在《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在近60年的创作生涯中,潜心于短篇小说创作,共创作了 14部短篇小说集,近200个故事。门罗专注于书写小镇平凡人物,尤其是平凡女性的日常生活。她们的生活看似平淡乃至平庸,但她们的爱恨情仇都在这“死水微澜”里。这里蕴藏着女性微妙敏感又复杂难解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成长。门罗特别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普通女性心理的隐情与波动,不仅彰显出不同于男性作家的特异气质,也书写出不同于一般女性主义的文学世界。门罗的写作姿态,明显受到了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社会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她完整经历了女性主义多个发展阶段,在女性书写中审视女性生活的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形成了独特的女性观。门罗的成长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女性在两性世界的生存困境并以此作为其写作的主题。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与多重身份、加拿大多元文化背景等赋予门罗女性书写以复杂性和深刻性。本论文通过精读门罗文本,梳理女性主义与门罗文学之路的关系,分析门罗笔下的女性形象,提炼其不同于一般女性主义的女性观,总结其女性书写的主题,从而揭示门罗女性书写的深刻内涵。全文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绪论着重阐述门罗文学之路及国内外对门罗短篇小说的研究现状,厘清国内门罗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阐明本论文的研究要点与目标。第一章追述加拿大地域文化、个人成长经历对门罗写作的深刻影响,并由此进一步探寻门罗自身女性意识觉醒的可能轨迹,进而探讨其成熟理性、温和平静的女性观。门罗生长于加拿大一个美丽但又闭塞的小镇,这促使她萌生了一种文化意味上的“边缘心态”。边缘心态使门罗在生活上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妇女,在创作上也有异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加拿大文坛主流女性主义书写。第二章力图厘清女性主义与门罗女性书写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以此阐释门罗女性书写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门罗的文学创作几乎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思潮同步,但阅读其文本便不难发现门罗独有的女性主义特质。结合门罗的成长经历及其多次访谈记录,本章试图分析门罗独特的女性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门罗不同于一般女性主义的女性观。门罗在长期的创作中逐步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温和的女性观,从而突破了传统书写对女性形象和性际关系的曲解,跳出了男女两性“非此即彼”的程式化循环。第三章着重分析门罗笔下不同的女性形象。细读其作品,我们便发现,地域色彩、女性主义只是其笔下女性人物的表面标签。她们有老有少,来自不同行业,仍然能够清楚地感知到男权社会的阴影存在。因此,她们或者面临某种生存困境,或者遭受某种误解,或者掀起某种情感和心理波澜,但她们最后都跟自己或他人达成了和解。她们的心理变化、情感成长已然超出二元对立的两性观,使我们看到更丰富、更真实的世界和人生。第四章总结门罗女性书写的主题意蕴。尽管每个女性人物的生活和故事不完全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体验了婚恋、做母亲、年老和死亡等过程。在这些不同的人生过程中,不同的选择最终促成了不同的人生境遇。概括起来,门罗书写触及了成长、婚恋、母女、离开等主题,意在探讨女性在男权社会里怎样得到相对的独立空间,由此思索如何与这世界和谐相处而非破坏乃至颠覆这世界。第五章论析门罗小说的闪光点之一,即女性主题和叙事艺术的巧妙结合,旨在分析门罗小说的叙事策略、叙事视角、书信体叙事和开放式结尾对其女性书写的作用与意义。结语通过总结和引申“边缘”的文化意义审视门罗女性书写的意义。门罗的女性书写是一种融合共通的姿态,消解了男性/女性、男权中心/绝对女性、文明/野蛮、中心/边缘、城市/乡村等的对立对抗。沿着门罗的道路,文明可以思考,男女两性可以互融共通,其普遍的本质是人类性。同时,只有两种性状的动态互动才能够实现对对方的观察和反思,而静态对抗则难以实现。以此观之,“边缘”不是“有益而必要的补充”,而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场域,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资源、更多样的观察视角、更灵活的生存姿态、更柔和的处世态度。由此,门罗的文学世界才能被打开,其真正的价值才能被发现。

二、从女性翻译理论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女性翻译理论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历史谱系
    第一节 “定量”与“变量”:乡村题材影视剧的理论辨析
        一、“乡村题材影视剧”和“乡村女性形象”的概念界定
        二、影视剧对“乡村”的发现、叙述和再造
        三、“乡村题材影视剧”中的文化之“根”
    第二节 “一体”与“多面”:“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一、1949-1978 年:在传统女性藩篱内外
        二、1978-1992 年:革命女性的现代借用
        三、1993-2000 年:世俗女性的“无名”和“分散”
第二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身份类型
    第一节 德性与重负:传统乡村女性形象
        一、传统的贤妻良母
        二、被“遗弃”的女性
        三、留守女童
    第二节 乡土与城市:由乡入城的乡村女性形象
        一、“打工妹”
        二、“风尘女”
        三、“泼妇”
    第三节 坚守与新生:乡村新女性形象
        一、女村官
        二、创业“女强人”
第三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主体意识
    第一节 转型与裂变:乡村女性主体意识的重构与乡村伦理的转向
        一、乡村传统伦理中的女性意识
        二、“女性主义”、乡村传统伦理与女性主体
    第二节 觉醒与新生:乡村女性意识的强化与乡村伦理的弱化
        一、现代法理精神和女性主体意识的自审
        二、现代生活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唤询
        三、身体爱欲和女性主体意识的激发
        四、女性传统身份的转变和女性主体意识的超越
第四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艺术呈现
    第一节 女性形象塑造与视听语言艺术手段
        一、视觉与认知:画面元素交错间乡村女性形象的确立
        二、听觉与情感:声音元素构架与乡村女性形象的烘托
    第二节 乡村女性形象的审美意蕴
        一、时代与环境中呈现的形象之美
        二、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的人伦之美
        三、不同时空交错下的意象之美
第五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价值和愿景
    第一节 困境突围与精神再造:乡村女性形象的两个价值维度
        一、影视剧的商业困境与乡村题材的突围
        二、乡村女性形象的精神意义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完善
    第二节 愿景与可能性:乡村女性形象塑造的几个维度
        一、乡村女性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理性化
        二、乡村女性故事的现实化
        三、乡村女性形象的多元化
        四、乡村女性意识的内面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主要作品辑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她综艺”女性形象研究 ——以《青春有你2》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
        1.3.1 她综艺
        1.3.2 女性形象
    1.4 理论基础
        1.4.1 社会性别理论
        1.4.2 框架理论
    1.5 文献综述
        1.5.1 媒介与女性研究综述
        1.5.2 媒介与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1.5.3 框架理论与女性形象研究
    1.6 研究方案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问题
第二章 《青春有你2》的框架解读
    2.1 《青春有你2》高层框架解读
    2.2 《青春有你2》中层框架解读
        2.2.1 “成长型”叙事的节目内容分布
        2.2.2 节目内容的冲突点
    2.3 《青春有你2》低层框架解读
        2.3.1 节目中女性的外在形象
        2.3.2 节目中女性的内在形象
第三章 《青春有你2》的女性形象解读
    3.1 从传统到颠覆的多元化形象
    3.2 从单一到多元的价值观表达
    3.3 粉丝凝视下的女性形象再建构
    3.4 潜在性别意识下女性形象的僵化
第四章 《青春有你2》对于女性形象建构的影响因素
    4.1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性别文化的博弈
    4.2 资本市场下的媒介商业化
    4.3 消费社会中的商业诉求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学术着作类
    (二) 期刊文章
    (三) 学位论文

(3)青山七惠小说的女性自我意识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价值
    (二)青山七惠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性
一、青山七惠与女性自我意识
    (一)青山七惠及其创作
    (二)女性自我意识
二、萌芽时期的女性自我意识:个体觉醒与人伦和谐
    (一)父权的弱化与去势
    (二)和谐的自然生态下父女关系的重建
三、发展时期的女性自我意识:心灵疗治与经济独立
    (一)在他人的引领下走出封闭的自我
        1.突破心灵的束缚
        2.治愈感情的创伤
    (二)走出家庭的樊笼寻求职业化道路
四、成熟时期的女性自我意识:自我探索与精神救赎
    (一)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探索
        1.女性的男性化
        2.男性为中心
    (二)女性的自省和互助意识
        1.现实中的自我迷失
        2.他者中的自我救赎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自我意识缺乏的女性形象
    第一节 趋于被动的生命状态
    第二节 近乎无意识的生命哲学
    第三节 处于男性世界边缘的女性群像
第二章 超性别的女性形象
    第一节 家国使命感召下的超性别女性
    第二节 超性别女性形象的精神空缺
第三章 话语权缺失的女性形象
    第一节 “禁欲”反抗的无力
    第二节 “出走”反抗的困境
    第三节 女性形象的“被缺席”
第四章 获奖作品隐含的女性形象问题
    第一节 失真化的认知偏见
    第二节 被遮蔽的深层心理欲求
    第三节 深沉悲凉的单一性感情基调
结语
参考文献

(5)《女人花》(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要旨
一、选择《女人花》作为翻译文本的背景与理由
    (一)选择女性主义作品作为翻译文本的翻译背景
    (二)选择《女人花》作为翻译文本的理由
二、 《女人花》文本介绍
    (一)《女人花》文本简介
    (二)《女人花》节选部分特点
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疏理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语言观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忠实观
    (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道德观
    (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策略
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不同年代女性形象的翻译实践
    (一)30 年代女性形象的翻译实践
    (二)60 年代女性形象的翻译实践
    (三)21 世纪女性形象的翻译实践
    (四)不同年代女性形象的翻译实践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应用关系
五、《女人花》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与总结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适用文本
    (二)应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处理方式
    (三)弥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不足——劫持度和增补度
    (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翻译领域中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原文
附录二:译文
后记

(6)女性主义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以《喜福会》三个中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Objective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1.4 Thesis Layout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2.1.1 Previous Studies o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Abroad
        2.1.2 Previous Studies o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at Home
    2.2 Previous Studie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2.2.1 Previous Studie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broad
        2.2.2 Previous Studie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t Home
    2.3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hapter 3 Manifesta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3.1 Justification of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i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3.1.1 Emphasis on the Equal Status between Translator and Author
        3.1.2 Emphasis on Co-writing Projects between Translator and Author
    3.2 Foregrounding of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i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3.2.1 Choice of Text
        3.2.2 Interventionist Strategies in Translation
    3.3 Reflec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under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3.3.1 Linguistic Dimension
        3.3.2 Cultural Dimension
        3.3.3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3.4 Summary
Chapter 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Joy Luck Club from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4.1 Introduction to The Joy Luck Club
        4.1.1 The Author and The Joy Luck Club
        4.1.2 The Three Translators and Translation Works
        4.1.3 The Reasons of Choosing The Joy Luck Club
    4.2 Realiza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via Linguistic Dimension
        4.2.1 Supplementing
        4.2.2 Hijacking
        4.2.3 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4.3 Realiza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via Cultural Dimension
        4.3.1 Supplementing
        4.3.2 Hijacking
        4.3.3 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4.4 Realiza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via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4.4.1 Supplementing
        4.4.2 Hijacking
        4.4.3 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References

(7)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角度探究我国当代女性婚姻价值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婚姻价值观概念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概述
    2.2 婚姻价值观概述
        2.2.1 价值观
        2.2.2 婚姻观
        2.2.3 女性婚姻价值观
        2.2.4 婚姻价值观的相关理论
    2.3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女性婚姻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2.3.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关于女性婚姻价值观的论述
        2.3.2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女性婚姻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我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及其婚姻价值观的嬗变
    3.1 远古时期的自然蒙昧性
    3.2 奴隶社会的奴役附属性
        3.2.1 女性在婚姻选择上的变化
        3.2.2 女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变化
        3.2.3 女性在离婚问题上的变化
        3.2.4 女性在贞节观问题上的变化
    3.3 封建社会的顺从被动性
        3.3.1 女性在婚姻选择方面的变化
        3.3.2 女性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的变化
        3.3.3 女性在家庭秩序维护方面的变化
        3.3.4 女性在离婚问题上的变化
        3.3.5 女性在贞节观问题上的变化
    3.4 近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性
        3.4.1 女性在权利意识方面的变化
        3.4.2 女性在婚姻选择方面的变化
        3.4.3 女性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变化
        3.4.4 女性在离婚问题方面的变化
第四章 我国当代女性婚姻价值观的表现
    4.1 女性人格由附属向独立的转变
        4.1.1 女性在自我意识方面的变化
        4.1.2 女性在社会权利方面的变化
    4.2 女性地位由男尊女卑向男女平等的转变
        4.2.1 女性地位在政治方面的变化
        4.2.2 女性地位在经济方面的变化
        4.2.3 女性地位在文化方面的变化
    4.3 女性性观念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
        4.3.1 现代女性性观念多元化表现——丁克
        4.3.2 现代女性性观念多元化表现——婚前同居
第五章 我国当代女性婚姻价值观嬗变的影响
    5.1 我国当代女性婚姻价值观嬗变的积极影响
        5.1.1 女性自我意识增强
        5.1.2 对传统女性婚姻价值观精华的继承和发展
        5.1.3 当代女性婚姻价值观的积极变化
    5.2 我国当代女性婚姻价值观嬗变的消极影响
        5.2.1 利己主义倾向
        5.2.2 自我主义倾向
        5.2.3 功利主义倾向
第六章 正确树立健康科学的女性婚姻价值观
    6.1 完善婚姻价值观
        6.1.1 完善女性气质
        6.1.2 树立正确婚恋观
    6.2 优化家庭环境
        6.2.1 家庭女性婚恋观教育的缺失
        6.2.2 加强婚恋教育
    6.3 净化社会环境
        6.3.1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6.3.2 引导大众媒体积极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8)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女性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网络都市言情小说
        (二)女性意识
    三、研究现状
        (一)网络文学研究现状
        (二)新历史主义理论研究现状
第一章 女性与网络都市言情小说
    一、网络类型小说创作的性别倾向
        (一)网络类型小说的出现及概念界定
        (二)网络类型小说创作者性别分流趋势
    二、网络都市言情小说作家书写现状
        (一)网络都市言情小说书写的“去中心化”特征
        (二)网络都市言情小说书写的“当下性”特征
第二章 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女性意识的呈现
    一、性别意识
        (一)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女性生理性别的呈现
        (二)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女性社会性别的呈现
    二、主体意识
        (一)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女性主体的欲望表达
        (二)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女性主体的叙事展示
第三章 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对女性意识的张扬与抑制
    一、张扬——女性意识的自然流露
        (一)女性意识在我国的嬗变
        (二)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对女性意识张扬
    二、抑制——女性意识自由表达的漫长之路
        (一)商业化背景下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创作模式化倾向
        (二)泛娱乐文化背景下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创作对伦理的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在场与缺席:宫廷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身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关于宫廷题材电视剧的研究
        1.1.2 研究存在的不足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问题
第二章 在场:作为性别的身体
    2.1 身体转向:从身体到身体之“物”
        2.1.1 自我塑形多样化
        2.1.1.1 智慧与愚笨
        2.1.1.2 跋扈与端庄
        2.1.1.3 复杂与单纯
        2.1.2 身体形态的景观化
    2.2 “罪与罚”:从身体挣扎到意识囚禁
        2.2.1 权力标记:肉身之罪
        2.2.2 权利剥夺:罚之拷问
第三章 缺席:作为欲望的身体
    3.1 身体规训:从被凝视到自我凝视
        3.1.1 全景敞式观看:多重凝视下的女性身体
        3.1.2 隐匿的观看:自我监禁下的女性身体
        3.1.3 大众的凝视:受众审美影响下的女性身体
    3.2 身体消费:从被消费到自我消费
        3.2.1 身体:最美的商品
        3.2.2 生育:独特的价值
        3.2.3 理性:交换的手段
第四章 代偿:作为权力的身体
    4.1 被动的身体:“他者”命运的禁锢
        4.1.1 父权:家族资本的左右
        4.1.2 夫权:自身价值的失落
        4.1.3 君权:个体利益的支撑
    4.2 能动的身体:沦为工具的肉身
        4.2.1 从被凝视到超越凝视
        4.2.2 牺牲个人情感
        4.2.3 身体圈禁与思想禁锢
第五章 超越:女性身体的反抗
    5.1 解辖域化:打破身体编码
        5.1.1 身体能量的释放
        5.1.2 消解“菲勒斯中心”
    5.2 负解辖域化:男权视域下的身体妥协
        5.2.1 不彻底的身体逃逸
        5.2.2 不自控的命运归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艾丽丝·门罗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三、门罗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思路、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地域文化背景与门罗的女性书写
    第一节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背景
        一、殖民史与边缘文化的“突围”
        二、移民潮与多元文化的形成
        三、独特的地缘文化与宗教背景
    第二节 门罗的边缘心态与女性书写
        一、边缘心态——打开门罗女性世界的钥匙
        二、小镇——边缘心态的表征
    第三节 门罗的文学之路
        一、独特的生命体验
        二、加拿大女性主义运动与门罗的女性意识
        三、加拿大英语文学传统与门罗的女性书写
第二章 女性主义与门罗的女性书写
    第一节 女性主义思潮面面观
    第二节 门罗女性书写的特点
    第三节 女性意识与温和的女性观
        一、女性意识的苏醒
        二、温和的女性观
第三章 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形象书写
    第一节 聪颖敏感而早熟的少女形象
    第二节 “疯女人”形象
    第三节 传统的家庭妇女形象
    第四节 独立的职业女性形象
第四章 门罗女性书写的多重主题
    第一节 成长:认知的觉醒与自我追求
    第二节 婚恋:隐忍·觉醒与自我追寻
    第三节 母女:对抗到和解
    第四节 离开:家园隐喻与冲动
第五章 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叙事
    第一节 女性视角的自我言说
    第二节 碎片化情节的拼凑
    第三节 书信体叙事的运用
    第四节 含混的开放式结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从女性翻译理论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D]. 王妍. 吉林大学, 2021(01)
  • [2]“她综艺”女性形象研究 ——以《青春有你2》为例[D]. 陈佳琦.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3]青山七惠小说的女性自我意识的嬗变[D]. 曲晓彤.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问题研究[D]. 赵慧.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5]《女人花》(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张玲玲. 浙江工商大学, 2021
  • [6]女性主义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以《喜福会》三个中译本为例[D]. 刘冬蕾.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角度探究我国当代女性婚姻价值观[D]. 丁小雪.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8]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女性意识研究[D]. 谢秋. 安徽大学, 2020(07)
  • [9]在场与缺席:宫廷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身体研究[D]. 彭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10]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D]. 王峰灵.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